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象山童氏宗亲参访宁海...
   前童古镇: 一朝闺门...
   永康教师童勇志出任亚...
   雁门风华•...
   浙江三宗亲参访福建永...
   杭州亚运会丨童心夺得...
   “大家好,我是童姓家...
 
父亲不老
发表时间:2008-12-15 21:13:55     新闻来源:     阅读:3855次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老样子。 
       我的父亲童度清,又叫童勋仁,度清是名,勋仁是字。从我能记事起,父亲就显得很老,四十多岁头发就花花白白,如今年过九十了,头发还是花花白白;过去腰杆笔挺,现在还是腰杆笔挺。他慈眉善目,气度从容,步履稳重,有一次在省军区探亲,被人误以为是离职休养的老首长,一些穿军装的见到他就敬礼。
      父亲有这个资格接受敬礼。
      父亲生于农历戊午年,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也许是命中注定,父亲从小就和“革命”联在一起。父亲的父亲(干脆叫爷爷吧)是平江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曾任农会主席、苏维埃主席,在东乡一带组织扩大红军。爷爷闹革命时,不到十岁的父亲就是儿童团员。爷爷被反动派缉捕,家庭财产全部没收,房屋烧毁,片瓦不存。作为“匪属”,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四处逃难。红军被反动派封锁在山上,父亲跟着大人,经常以走亲戚为掩护,冒着危险上山送吃送穿,帮着红军亲人度过那残酷、艰苦的岁月。父亲的亲姐夫,也就是我的姑父,在三眼桥进山送药时,被挨户团枪杀,头颅挂在山前示众,年仅二十岁,一派悲惨、恐怖。就象严寒中盼望春风一样,一家人盼望着红军早日归来。但爷爷随红军大队伍走后,再也没回来了。十四岁的父亲,从此用他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大梁。一家人住茅棚,咽野菜,受欺吓,凭靠革命必胜的信念,忍受苦难的煎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流行《十送红军》、《盼红军》等民歌,奶奶、父亲每听都泪流满面。抗战爆发后,父亲、母亲又冒着危险,为前方运送物资,帮着抗战队伍修筑工事。解放战争中,父亲担任支前委员会主任,负责组织积极迎解。土改时,父亲作为烈属委员会主任,是“二区”清匪剿霸的骨干。南下的县委齐书记、梁县长、孙部长、李政委等,当年都是父亲的朋友。这期间有个小插曲:迎解前后,爷爷红军时的战友几次捎信,要父亲到他所在的部队去,奶奶舍不得独子远走他乡,父亲失去了以后可能当军官、离职休养、全家都改变命运的机会。几十年来,父亲从不后悔,偶尔谈起也只是淡然一笑。
      也许是生活所迫,从小就肩挑家庭重担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能人。爷爷一去不复返,父亲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且一心想当好一个家。父亲从没拜师学过什么手艺,但他做什么象什么。抗战前,时兴纺木车。这种结构比传统纺车复杂、工效提高二三十倍的木车供不应求,一般的木工造不了。父亲一有空就看人家纺木车,研究木车的构造。有户人家木车坏了,几次请工匠都没修好,居然被只有十几岁的父亲修好了。后来,当地专业木工打造的木车,经过父亲少许改造、悉心调试,都以父亲的名义出售,父亲的名字传遍三省交界的百里山乡,人们笑称他是“鲁班的徒弟”。解放后,建县委机关办公楼,这是当时本县最大的建筑,父亲被请去参与掌大梁。后来成立县木工厂,要父亲等为首组建。时值家乡成立国营农场,正是用人之际,父亲只好推荐了其他人。父亲是农场的智多星,当时的工副业生产设备,碾车、榨油等新式设备,大米加工设备,包括从进谷、脱壳、吹糠、出米的全自动机械流水线,都是父亲设计和指挥组装,有些特殊的零部件还是父亲亲自加工。父亲喜欢钻研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改革开放后,粮食放开,一些家户酿酒愁于没有好酒曲子。已年届古稀的父亲,研制了一种酒曲子,出酒率高,而且其味醇香,口感更好。当地争相购买,外县一家大酒厂也前来采购。父亲九十一岁,至今仍是乡亲们生产和经营的“高参”。
      让我惊奇的是,没进过几天学堂门的父亲,却被地方上奉为“读书人”。父亲写得一手潇洒的毛笔字。有人说他象爷爷,所以字写得好。他很少专门练字,但很留意人家的字。他出外看到好字,总要揣摩再三,领悟其中的诀窍。父亲特爱读书。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珍藏的《康熙字典》、《乡党应酬》等书,封皮包了又包,经常看到他翻了又翻,因此他在应酬方面,运用字词都很恰当。六十岁后,父亲喜欢写诗作对联,很注意平仄、韵律。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我去读大学,父亲用毛笔写来一信,上有“忽如一夜东风吹,我家有子复读书。攀山须知勤为径,桃园容汝肆驱驰”等句,充满了高兴和殷切希望。此信在寝室传阅,其文、其诗、其字令同学赞叹。平时他出口成章,说出很有文学性、很有哲理的话。去年二月,正是乍暖还寒时节,我让他在池塘边留影,他手捋上有点点绿芽的垂柳,发了一句“人不知春,草木知春”的感慨,恰到好处。有一次,他手持钓杆,口吟:“悠然池塘边,垂纶飘欲仙。不为口中味,但求心里甜。谁谓老头子,白发一少年。”老人怡然自乐的心境,尽在诗中。
      父亲有一颗爱心。父亲和母亲共同生活七十年。母亲出身于当地望族,据说外公不问田地与财富,看中了父亲聪明正直,才让女儿嫁给了当时贫苦的“土匪崽子”,加入了“匪属”行列。尽管生活艰难,家里人口又多,但“夫妻恩爱苦也甜”。舅舅回忆,不管生活如何艰难,母亲每次回娘家都讲过得很好,外公外婆很是欣慰。父母患难与共,被传为美谈。当地老人从未见他们斗过嘴,起过“高腔”。有人说是我父亲脾气好,也有人说是我母亲修养好。我觉得,他们都互有一颗爱心,才使七十年的爱情之花永不凋谢。父亲对子女非常慈爱。作为上有老、下有九个儿女的父母亲,家庭负担极其沉重。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大部分人家都不愿送女孩读书,但父亲坚持让我的两个姐姐去上县办中学。有人说:“咯个度老,屋里‘一窝蔸’,苦水只滴,还送妹则读书,硬是该苦的!”直到后来,两个姐姐都参加了工作,人们才明白父亲的开明和远见。“苦,并快乐着”是儿女们对家的一致感觉。我写过一篇《家庭乐队》的回忆文章,大哥补正说:那时你们还小,真正的创始人是父亲。少年父子如兄弟。我拉琴吹笛都是父亲教的,第一把二胡是父亲做的,带领儿女们打“钞台”(鼓乐)也是父亲。这使我想起了过去大年三十夜,我们兄弟姐妹到各家各户去辞年,每人手里的灯笼,都是父亲头夜到屋后砍竹,通宵达旦织成。陪伴我们兄弟姐妹长大的“坐栏”、“摇车”、也都是父亲晚上打造。父亲还经常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在讲述中往往穿插一些与道德有关的本地名人故事,如讲我的叔公童志高民国时期在中华武术擂台赛夺冠等传奇事迹,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父亲很宽容,很要朋友,对地方与人为善。父亲从没和人红过脸。文革中他手臂被吊断,却从不向子女讲起谁是打手,不愿冤冤相报,无休无了。后来得知,那个打手,每年都要来给父亲拜年,释放着愧疚心情。
     父亲还是老样子。父亲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人们时常看到他在有山有水的家居周围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父亲,每天迎接着新的太阳升起。
     父亲永远不老!
                                                  (湖南长沙    童珂龙)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童氏文集
·十年馆员志青春 (2024-2-9)
·姐姐童依华 (2024-1-3)
·童自荣:外行人眼中的音乐 (2024-1-3)
·2023外出务工的一年 (2024-1-3)
·书山有路 天地皆灵——童朝田先生《读书别观》序 (2023-11-8)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