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象山童氏宗亲参访宁海...
   前童古镇: 一朝闺门...
   永康教师童勇志出任亚...
   雁门风华•...
   浙江三宗亲参访福建永...
   杭州亚运会丨童心夺得...
 
江西瓦屑坝 元末明清客家移民圣地------客家历史文化考究之七
发表时间:2012-8-12 20:23:00     新闻来源:     阅读:3068次
 
 
元末明清客家移民圣地---江西瓦屑坝
 
          ---客家历史文化考究之七
              ( 通联员 童化平 摘编稿)
 【导读 】
一、元末明初 大移民
A、 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B、 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二、元末明初客家移民圣地
A、 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
B、 瓦屑坝移民在皖鄂湘的分布
C、 瓦屑坝——移民的血脉源头
 
 
                                    一、元末明初大移民
                                                      A、元末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综览《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通史》等有关史籍,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元朝统治中国仅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阶段压迫、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一个野蛮、落后的朝代。到了元中后期时,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流民的生活,正如张养浩的长诗《哀流民操》所说:“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建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连年的水、旱、虫、瘟疫灾害,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为生存,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就是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其中以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湖北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
     群雄并起,战火连天。农民流离失所,饱受蹂躏,致使土地荒芜,连陌成阡。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无人烟。
    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1367年,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乱后给社会带来的现状是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满目疮痍,残垣断璧,遍地哀鸿,到处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民不聊生。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被哉乱蹂躏的苦难。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是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垦田以实中原。奏言中明确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骤然,兼之元政哀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八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如是北方“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南方则江西、湖广,湖广坝四川。”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因而成了明大移民集结地。
                               B.元末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了苏琦等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移民政策。所谓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明初的大移民,是明统治者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政府行为。
       屯田,就是垦荒种田。《明史》卷七十·食货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
      明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军屯、民屯、商屯。
     军屯:在各地卫所组织管理的,由卫所士兵充当主要屯田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负责屯种。
     民屯:所谓民屯,即移民到田多人少的宽乡屯田,或者招募流民,迁徙犯罪之人屯田,这是明初大规模移民于狭乡之农民到宽乡屯种的主流。移民是屯田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官府强制从生产发达,社会较繁荣的富裕之地迁到贫穷之地,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商屯:是盐商经营的屯田组织,其实质是属于农屯性质的一种屯田形式。明政府实行的“开中法”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沿边各粮仓,即可换取贩卖食盐的执照——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再到指定的地方贩卖。商人为了挣钱,势必长途贩运粮食,路远粮重,难度极大。而明沿边地各处都有荒闲土地,很便于垦植。聪明的商人于是在沿边地雇人开荒种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贩盐的盐引,于是商屯兴起。商屯的生产者,是应募、雇佣而来的无地农民及流民。
    屯田制是政府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的有效形式。这种田政府组织,强令迁移狭乡之民到宽乡垦植生产,对迅速恢复荒芜地区的农业生产,促进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田需要大量劳动力,明初是怎样进行大移民的,迁徙的对象是谁呢?
     朱元璋是如何进行大移民的,从政治方面看,朱元璋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移民。一、朱元璋出身贫贱,对地主、豪门大户充满着仇恨,到他登上皇位后,父母兄死时无葬身之地而苦苦哀求于豪门大户的阴影还没有摘除。朱元璋效法刘邦“强本弱末”之术,扫荡豪门大户。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前后,多次迁移豪门富户到狭乡屯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立即将一大批苏杭等地豪门富户迁徙至其家乡凤阳。八年后,洪武七年,再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强制迁到凤阳。二、为建离大宗大族的势力采取移民,即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族群,政府强制迁徙,并分而治之。这样,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故民间又称移民为“赶散”。这也就是明宰相张英始迁祖张贵四、张贵七,一个迁徙到桐城,一个迁徙到潜山的原因吧。三、战乱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化解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力资源,这样大移民就应运而生。于是大批大批贫苦而无地的农民或流民,被强制移民到战乱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狭乡之地。
                              二、元末明初江南第一移民圣地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中,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余万人。

    为什么要大量移民到江淮地区?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地区、刘福通、邹普胜、郭子兴、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及朱元璋都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江淮地区一带的群雄并起,使战火燃遍于湖广地区。十几年间,农民军与元军,农民军之间互相搏杀,从而使该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洪武年间的三十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者竟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100万人是饶州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聚散地。

     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聚散地,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历史选择了瓦屑坝记住历史,记住瓦屑坝。

     瓦屑坝铭记了大移民的历史,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为何选择这么一个鄱阳湖畔的僻静的小村,作为移民聚散地?笔者认为,选择瓦屑坝为移民聚散地原因有三:其一,饶州是江南富饶之地,这里人口稠密、生产先进、农业发达,多位史学家说到瓦屑坝成为移民聚散地时,都认为这里因免于战乱而人口稠密。元末明初时,长江以北战火纷飞,各地出现土地荒芜和骸成丘,居民稀少时,而饶州“因为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从而使饶州各县成为宽乡。其二,鄱阳是当年饶州府府治地。移民是朱元璋的重大决策,移民是政府行为,必须由官府办理。鄱阳是饶州府政治中心,政府的行政命令,必须通过府再到县,抓住了府、县自然办事。如果各县自行办理移民,不便于组织管理,当年饶州府管辖鄱阳、余干、万年、浮梁等七县属江浙行省,选择府之治所鄱阳为移民聚散地,是理所当然的事。再从鄱阳地理位置看,鄱阳面濒鄱阳湖,北望长江,南接乐安,信河诸水,沿水路上下可与余干、乐平、鹰潭、南昌及湖北、安徽徽州甚相通。古鄱阳是饶州的水运枢纽,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直至府治地鄱阳集中。移民在瓦屑坝上船后,即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经长江到达湖北、安徽、湖南诸州县。其三,鄱阳县莲湖乡位于县城城西十余里的鄱阳湖区,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而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饶州府各县移民到达瓦屑坝集中,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既能防止移民逃离,又便于府官司员来往县城,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移民们从瓦屑坝乘船,过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可到达湖北各府县,瓦屑坝凭着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江南移民聚散地是可以理解的。


                                                      A、 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
洪武廿 一年: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迁江西移民12.2万到武昌府。迁江西移民9.1万人到德安府。迁江西移民10.7万到汉阳府、沔阳府。迁江西移民16万人到荆州府。 迁江西移民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 迁江西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 迁江西饶州府移民约6.4万人到庐州府。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
迁江西移民2.6万人到常德府。 迁江西移民1.1万人到岳州府。
 迁江西移民15.2万人到郴州、永州、衡阳府。迁江西移民9.4万人到宝庆府。迁江西移民15.4万人到靖州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是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

                                              B、 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湘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要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以上地区移民。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
安徽:凤阳  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
湖北:武汉  黄州  英山  安除  荆州  襄阳  监利  麻城  寿州  襄樊  枝江  仙桃  黄冈  汉阳  武昌
湖南:长沙  岳州  衡阳  邵阳  宝庆  零陵  郴州  常德  靖县  辰州  桃源  武陵  岳阳  平江  南县  永州
江苏:杨州  淮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   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
 ■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及广西,贵州等地,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

      江右帮跻身十大商帮在一个版图辽阔,靠着油光水亮的大马、吱嘎作响的木车、迎风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几个月或是几个季节方可到达边陲僻壤的古老帝国里,江西商人如过江之鲫,深入中原、江南和边陲,苦心经营赢得世人口碑,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天下才有跻身于国内十大商帮之列的“江右帮”之称。


                                                   C、 瓦屑坝——移民的血脉源头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族谱是后人记载姓氏系中人物的谱牒,撰修者根据其祖辈传说,写清其姓氏祖先与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地,既所谓“根”。在皖、鄂、苏、湘移民家中,保留着较多,“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的印痕。历史上的“江右”就是今天的“江西”,“豫章”就是“南昌”,“饶州路”、“饶州府”所辖之地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西的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而古之鄱阳县就是今之波阳县。
 
       一: 摘自:<<湖南氏族源流>>   湖南童氏百分之八十出自江西
    二:摘自<<肥西县志>>
        肥西居江淮之间,有巢湖、淝水之便,历史上凡南北分裂,皆为兵家所必争,人口损失惨重。元末明初,迁入大量外籍人口。据调查31 部家谱记载,移民多来自江西、江南等地。
      祖籍江西家谱14 部。
      肥西南分路乡四房郢《童氏宗谱》:
      “ 元末明初,由江西南昌府瓦屑坝迁居肥西大潜山北。”
     伯羽{敬义先生}後裔:1618年從江西饶州府鄱陽瓦西壩遷安徽安慶市望江縣太慈鎮,十來個村童族約1~2萬人,有族譜,雁門郡敬義堂,字輩:一世習啟,必紹宗功。其祥長兆,品學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義寬宏。今字輩到兆、品、學。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
      。。。。。。。。。。。
      安徽宿松县《宿松县志》载:该县256个氏族,其中182个族氏是明中朝以前迁入的,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族。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藏谱36种,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族,占移民50%。在洪武二十四年,安庆府人口有42万,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的20万来自饶州移民。二三年间,瓦屑坝至少迁出了三十万饶州人。

     安徽桐城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

     湖北东北区136种族谱统计,迁自外省的计125族,其中来自江西的有110族。湖北东南区69种家谱中,外省迁入者63族,其中江西籍49族。

      仔细查阅安徽、湖北、湖南一些地方移民的姓氏宗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移民家谱中,都赫然写有“先世居鄱阳瓦屑坝”字样,标明其始迁祖是明初从鄱阳瓦屑坝迁来的。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清宰相张英族谱《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钟公自鄱阳迁之,贵一公其后住芜湖,贵七公其后住潜山,俱成望族“。   

     安徽怀宁县陈熙寒编纂的《逸田斋陈氏宗谱》载:“贵一公于元末徒于皖怀宁大丰软化乡,尊为怀宁派一世祖。”“瓦屑坝即江西饶州鄱阳县瓦屑坝,今安庆各县诸多族氏先祖均来于此地”。

      安徽合肥《郑氏宗谱》文字号卷一载:“我郑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饶州府鄱阳瓦屑坝,历代三十余世,传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迁合肥邑北乡,卜居于斗自镇”。

      桐城《璩氏宗谱》载:“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三子,居鄱阳瓦屑坝,洪武六年迁安庆府桐城之西乡。

   李鸿章家族谱《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往合肥。”(许姓过继李姓而改姓李)

    《丁氏宗谱》载:“粤嵇我丁氏之先,隶籍鄱阳县系江西饶州府属焉。”“自文纪公于明初由江西饶州鄱阳县迁肥,卜居西北乡。”

    《贾氏宗谱》(棠字号卷一)载:“我金氏一脉,古籍江西瓦屑坝地方,继因前元扰乱,迁移水南乡,”

       巢湖金牛乡上圩村《郭氏宗谱》载:“明初由江西瓦屑坝迁至肥西郭家山洼。”
 
      由此可见:安徽姓氏百分之八十以上出自江西瓦屑坝。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移民后裔绵延繁盛,遍及安徽、湖南、湖北大地,移民后裔续修家谱、认祖归宗者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竭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魂、感人肺腑。今年清明节期间,安徽池州一对李姓夫妇,历经周折,寻根瓦屑坝朱家夫妇俩冒雨祭拜先祖,他们面对一棵大樟树遗址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动地说:“家,到家了。”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
     瓦屑坝已成为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根和家的象征,成为明初移民们血脉的源头。
      移民后裔们请记注:鄱阳湖瓦屑坝是你们永远的根!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宋史·范仲淹传》
2:《明史》
3:《中国通史》
4:安徽《肥西县志
5:《江西地方志》
6:安徽《宿松县志》
7:《湖南氏族源流》
8:安徽太慈《童氏家谱》
9:安徽桐城枞阳《童氏家谱》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名胜民俗
·美丽田园 魅力阿底 (2024-1-29)
·廖氏童妈之墓典祭 (2023-12-14)
·武功将军 ——童家大院 (2023-12-10)
·童仲玉,前童人的财神爷 (2023-11-9)
·无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童氏宗祠 (2023-6-26)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