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象山童氏宗亲参访宁海...
   前童古镇: 一朝闺门...
   永康教师童勇志出任亚...
   雁门风华•...
   浙江三宗亲参访福建永...
   杭州亚运会丨童心夺得...
 
探析云南客家先民与应天府大坝柳树湾 ----客家历史文化考究之五
发表时间:2012-6-26 13:48:06     新闻来源:     阅读:7828次
 
 
 
 
 
                                                             (通联员  童化平摘编 稿)
 
       众所周知云南是个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那么云南的客家先民来自那里?这疑问一直存在我心里。
       笔者于2008年初由集团公司任命开发云南市场,借开发云南市场之便利,又开始着手多年的客家历史文化源流的调研。笔者实地走访了大理、丽江、楚雄、昭通、元谋、保山、龙陵、玉溪、红建水等地.在溯根寻源时,多数人都说,祖籍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那么,应天府、柳树湾今在何处?南京人又因何到云南?
话说应天府
      应天府是明朝朱元璋设置的一个行政机构。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农民出身。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十五年(1355)郭子兴病死,红巾军首领韩林儿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朱归奉韩,任左副元帅。次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治所在江苏江宁),称吴国公,废除元代的一些苛政,命诸将屯田,废集庆路改置应天府,治所江宁,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江宁、六合、江浦、溧水、高淳、句容等县(市)地。他接受朱升(一说朱丹)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旋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1364)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王。龙凤十二年(1366),朱杀害韩林儿,次年又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旋即出军北上。此期间指挥机关都设在应天。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应天)。同年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八月因意欲迁都北宋故都开封府,封开封为北京,故称应天为南京。十一年(1378)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原京师(应天)为南京,乃设应天府。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南京号。
再说柳树湾
      柳树湾是应天府下的一个小地名。据在南京市石门坎一带采访,于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石碑,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碑文曰:“……除十三门内大小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岗□(以)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 ……”之言,柳树湾确实存在,与北标营同属兵马司。而柳树湾的具体位置,应是靠近某条沟渠的沟沿上。沟沿亦称“坝”。“大坝柳树湾”应是“大坝上的柳树湾”或“大坝处的柳树湾”之意。
      依沟渠查水道,《明宫城图第十》上,于故宫南部标有沟渠一条,在另一幅示意图上有“金水河”,而“太医院”标在金水河南岸东段。又据《明应天府城内访厢图第十二》载,在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地名。又据碑文所言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个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其余五部、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而柳树湾的位置则在太医院下游、东城兵马司下方,亦即柳树湾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兰旗街一带。
      与柳树湾关联的另一说法是“高石坎柳树湾”。高石坎与柳树湾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处所,而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小地名。但在柳树湾一带不见有“高石坎”地名,只有“石门坎”。与柳树湾处于一个相连的地段。因筑城,才被城墙及护城河隔开。因此,高石坎即今之石门坎。其名称不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年代久远,远去边疆之人世代以口述相传,数代之后才见诸文字(有的至今仍无文字),传述中有可能发生以讹传讹。二是地名变迁,可能地名本来就叫高石坎,因时过境迁而为今名。现在的石门坎为明代天地坛外围墙西天门的入口处,天地坛四周都有门,各门均有石门洞,明亡则废,各门毁,留下石门洞(坎),因此后人叫它石门坎。如元谋的石灰村以产石灰而得名,后人为吉祥,歌颂共产党领导,更名为“世辉村”,今人皆知其名“世辉村”一样,百年之后,便无人知道原名了。
探析南京人缘何到元谋?
      从征落籍。洪武十四年(1381)八月,朱元璋以“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匝刺瓦尔密自恃险远,桀鹜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罪隐慝,在所必讨”,于是遣都督胡海洋等帅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征讨。九月,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二十四万五千(与胡海洋部合称三十万),征伐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后,十六年(1383)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留沐英部数万镇守云南。而沐英部来前多由柳树湾、高石坎军营开拔。洪武十九年(1386)沐英提出军士垦荒屯田的建议,获准推行,于是驻守各处兵将落籍驻地,进行屯田。洪武十九至二十二年间(13861389),朝廷先后又从四川,湖广靖州、五开、辰源,湖南辰阳等地精选兵士十万八千人,到云南屯垦。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诏在京军士戍守云南,其家属俱遣诣戍所,户赐白金十两,钞十锭,令所过军士相继护送。按规定,屯垦军士列为世籍,必须屯守于指定的地点,不得随意迁动,不准逃亡。戍守军户征调属诸将,事平则散归各处,各以屯垦自给。若军户死绝,则从原籍调其家族中人充抵。后边境屯防制度日渐废弛,成规日坏,军户逃为民户,军田变为民田,军士与人民漫无区别,军屯点便落籍为村邑。在元谋屯垦者主要有杨志文,江西吉水人,平滇叙军功,授环州驿指挥使世职千户,率兵1120人,屯田于环州驿(后延至乐甫、你莫、塘郭等处)。李孟勤,世袭巡捕,率兵士112人,屯田于勒品甸大邑石(今羊街镇,后扩至大碧马、甘泉、白邑、石龙等地),随同开垦落籍的有赵、段、王、罗、尹、童等姓。此外,在哨、塘、汛驻地,军队扎营地及交通沿线落籍的汉族、童、李、文、王、陈、普、欧阳各姓,也多是此时落籍的。楚雄南华龙川村主任童开兴介绍: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充军迁出,现在村里童氏人口约1000.遗憾的是宗祠与家谱在文革中被毁,如今续谱困难.
 
     民屯落籍。明朝政权建立后,朝廷即鼓励人民移居宽乡。1384年即移中土大姓以充实云南。1387年又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之民,三丁以上者出一,往屯云南。1389年沐英入觐受命还镇云南,携江南、江西人民入滇。次年又征江南居民实滇。后其子沐春袭位,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万来云南。这些迁徙中,陆续都有汉族落籍元谋屯垦。而应天府柳树湾、石门坎人氏落籍元谋者,当是1390年移居民屯的。其中的部分村庄,如物茂乡那化,是由熬炼明矾集成的村落;老城乡大小浙江村则是由迁移原籍地点命名的村落。小浙江村村委主任童桂芬(女)如是说:老城乡大小浙江村是洪武年间由浙江迁于此,是由迁移原籍地点命名的村落,隶属民屯落籍。现在人口约500余人。
 
      商屯落籍。明清时期,食盐由国家统管。商人必须将一定数量的粮食缴纳到指定的边地军队,换取官府盐场、盐井的盐引(提货单),才能贩运食盐。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商人以少量本钱在内地招募无地农民,到边疆地区垦荒,以生产出的粮食就地缴纳军粮换取盐引。元谋处于川滇古驿道上,市场繁荣,交易发达。距盐都黑井、武定盐井、石羊白盐井较近,本县有小盐井,加之代管安宁草溪井,处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的优势。因此,一方面,有部分外籍破产或无地农民到元谋进行商屯;另一方面,部分江西、浙江、四川、湖南、大理等外籍商人由省外贩货到元谋、昆明等地交易,又将本地特产运销各地,有利可图,久而久之,行商变坐商,一部分商人也落籍元谋。商屯和客商落籍元谋以康熙、乾隆时期为多,如川主庙、江南会馆、两湖会馆等商会组织,延续至民国末,皆是商屯留下的痕迹。而广盛行、广顺号、禧太号、太和合、长春公、川如记、川如通、世川铺等商号也无不带有行商变坐商、外籍人在元落籍的色彩。《光绪元谋乡土志》载:“吴东明,元谋人。籍隶福建,商于华竹,遂家焉。”“赖昆元,由福建贸易入滇,遂居元马。”
       遣戍落籍。明洪武时期,兵马司属的柳树湾一带,建立了许多中央机关(除刑部外),这些机关中的官吏,有的因获罪,谪戍充军云南,也称来自柳树湾人。按明制,遣戍之军都必须有妻室并往住所。“应起解者,皆拘妻佥解,津贴军装盘缠”,“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据此规定,亦有谪戍官吏及家眷来滇。此外,沐英还在应天府征召了一批工匠,到云南开发,传授技艺。
      侨居落籍。《光绪元谋乡土志》载颇多:“徐升曜,元谋之某里人也。其先本江南籍,少读书,习吏事,佐郡曹以干略称。”“陈时夏,其先金陵人也。后迁云南,占籍安宁,已而徙居昆明。至其封翁,侨寓元马。”“李合,字墅云,号汇川,元邑人。父栋,由蒲坼(今湖北蒲坼市)迁居,业医济人。”“周君锡,字鸿喜,河坝街人。原籍湘楚。祖荣先,客元谋遂家焉。”“张南炽,字凌汉,其先籍本江南人。徙滇居安宁,至其父斗柄,复迁元谋。”“陈光前,邑之老明经也。祖籍江南,徙寓元马。”
       由于上述原因,无论是各地因征集兵士、民屯充滇,还是征讨时开拔、入官谪戍充军,有的来前集结、或居住于高石坎、柳树湾;有的未集结、未居住于高石坎、柳树湾,但记住这个方位。来滇后,传至后代,都记住了“南京应天府柳树湾”这个地名,就如同陕西人记住“大槐树”一样。这些落籍的军士、民户、谪官,有官者凭借获悉的奉禄,成为殷实人家,有的后代发奋,中榜题名,载入地方史册或谱牒,以文字传颂于后世;而更多的军士、平民和小官吏则因出身低微,世世代代,默默无闻,耕耘于莽莽田野。

    在丽江不少纳西族群众的家谱上,都有这样的记载:我们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40万大军南征到丽江、大理,在这些南征者中,带来了中原的音乐,并且还传来了工尺谱,经过621年的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纳西古乐。
    据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副馆长介绍,当年的柳树湾就是今天的蓝旗营,石门坝,童家巷一带。他们正着手拍一部电视片,寻访从南京走出去的后人们,丽江是他们拍摄的重点。
        柳树湾-----蓝旗街、光华门、御道街、大中桥、中和桥、石门坎,童家巷等地。
由江姓笔友的祖上相传,宾川小江股江姓的原籍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而在收集相关资料编修《江氏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汉族的祖先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明初洪武年间上百万的汉民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寓等不同方式从中原、江南等广阔地域迁徙入滇,散布在云南各地,至今已历629,关于云南汉民祖籍问题,600多年至今而成为热门话题。一、明军平定云南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彝等民族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宋时期先后建立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公元1000年时是世界上14个大城市之一,元代以前是云南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以,研究云南的历史,就必须先研究大理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隋唐之际洱海周围出现了六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即蒙舍诏、蒙诏、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越析诏等,史称六诏...... "
      在军屯的同时,由来已久的商屯也蔚然成风,早在明军入滇之初,就因粮饷供给问题动了很多脑筋,明军统帅召集入滇经商的大户,在云南境内屯田,以向驻军交粮的情况,到指定地点领取食盐等贩运销售,谓之开中盐粮。这一风气由于两得其便,故一时沿袭下来,直到明朝中期,仍有商人前往云南开中盐粮。以屯田而获取食盐贩卖权,获利颇丰,很多外地商人世代以此为业,最后成了云南的定居者。当时,云南旅游地地区黑井、白井所生产的食盐,被政府控制后用以开中盐粮,大大促进了本地盐业的发展。

 
      民屯在明代一直为官方所重视。政府有计划地从内地抽选丁壮入滇,进行屯种,同时,因政治所需,采取了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的办法,使元代各门豪族来到云南后,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但形成不了对现时政权的威胁,还给国家做出贡献。他们所分布的地域,与军屯的卫、所基本一致;在所属卫、所,他们被编为里、甲,由布政司管理。政府对于民屯的管理十分重视,不但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专门组织屯户联合起来兴修水利,一时云南生产条件大为改观,生产力迅速提高。在云南旅游地地区,一些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姚安坝子,俨然一派江南风光。

      
      明中叶后,由于朝廷的腐败,屯田制度逐渐废弛。许多军田被官僚盗卖,或为豪强霸占,或被屯户行贿隐匿。虽然云南屯田制度仍在沿袭,但这项活动已经成了云南地方统治者个人的专利了。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开发大西南(含云、贵、川,另文会详细去阐述)、广西及台湾。清初朝廷仍继续维持屯田制度不变,虽在形式上把军户改为编民,但所承担的一切义务依然,以致形成像当时云南巡抚石文晟在《清减屯粮疏》上所说:自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屯粮、米谷等项,历年拖欠。此非军户敢于顽抗,亦非各官不善催科,总因粮额太重,血比难完。由于不堪所苦,屯田的军户纷纷逃亡,屯田大量抛荒,屯赋无止境的拖欠,朝廷终于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废除了云南屯田制度。
 
 
 
       现今楚雄到处可以依稀看到明朝屯民屯兵的缩影:
1:试举楚雄地名为例:楚雄有紫金山,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中屯村委会,有官屯乡官屯村,有劳动屯
楚雄牟定凤,紫溪镇张家屯村, 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黄寺屯,楚雄彝族自治州旁边有田黎屯
2:楚雄紫金山赋{写于20086}
南京有紫金山,香港有紫荆花,总是会听到和看见紫荆这两个字,自然而然我就想到楚雄的紫金山。
  楚雄的紫金山,在楚雄城西边20公里左右处。楚雄人大多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自江苏应天府(南京),所以把楚雄西边20公里处的这座高山叫做紫金山。今天,紫金山被篡改为紫溪山。我觉得还是叫紫金山好,表达出楚雄人对古老家乡南京或者说江苏的一种情愫,一种眷恋,六百多年一直念念不忘老家南京和南京的紫金山。
  看山则情满于山,由于从南京来的楚雄人的老祖宗总是念念不忘南京和紫金山,所以明明知道错误,却依然固执地把楚雄的这座高山叫做紫金山。想着紫金山,故乡就夜夜在他们的梦里巍然矗立,日日夜夜在他们的心里林木葱茏生机勃勃。
  楚雄的海拔有两三千米,紫金山的高度又在千米左右。跟南京的紫金山比起来,楚雄紫金山是一座高峻雄伟、巍然矗立的山,但是楚雄人到底还是更在乎南京的紫金山,正所谓月是故乡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眷恋故乡,不敢忘本,也不愿意忘本的楚雄人,所以总是一辈辈不厌其烦地口口相传着先人是来自江苏南京,于是江苏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南京应天府柳树湾,为争米汤吃,充军到云南等几句话就像一首童谣一首古诗一样被执着、固执地传了下来。
 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后裔们应该对楚雄紫金山有强烈的感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童氏宗亲人口分布与字辈如下:
1:元谋老城乡大小浙江村有童氏宗亲500余人.洪武年间由浙江迁于此地,字辈不详.
2:楚雄南华龙川村有童氏宗亲约1000.洪武年间由南京应天府充军迁移此地字辈:应登文开勇兆.
3:保山龙陵有童氏宗亲200人左右.雁門郡始祖大有公1745年由永{现在的保山}迁移龙陵.字辈:自中龄应德良集.
4:玉溪通海河西镇约1200.明洪武时期随部队迁移此地,字辈不详.
5:红河洲有三支,分别由四川、陕西、南京应天府迁入,红河洲有上1000人,就弥勒县西一镇不足百人(计11家)
6:昭通镇雄,彝良,曲靖,会泽,有数千人,雁門堂 祖先 童法清 明末清初入滇 原籍 广东省惠州府永安县琴江都{现在的河源紫金县}祖先 童法清 八兄弟入滇  字辈: 法可仕子捷 瑞成永鼎朝 茂俊锦志定 .是目前发现云南童氏宗亲最多的一支系.
昭通还有别的支系字辈:文運天開、朝光貽第、蔚起英才、幫家枝濟、垂裕鹹亨、錫籓隆治、永佈思澤、長馨蘭桂。
昭通巧家蒙乡童氏宗亲人口不详字辈:万太开正贵,吉德光顺兴 .
7:建水童家村有数百人,字辈不详.
8:彝良縣發達鄉童氏字輩:祚楊俊綿志、國正天興順、博厚高明久、奕世琪榮昌、紹纘定安幫、春金光元德.
9.大理童氏有一支有江苏高淳乡迁入,人口字辈不详 
:目前南京童氏宗亲人口与字辈具体分布如下:
1:鼓楼区(近湖南路)童家巷童氏宗亲有上千人口.有宗祠在童家巷其字辈有:世、泽、延、长.
2:南京童家山有童氏宗亲人口与字辈具体不详.
3:南京六合童氏宗亲有350左右人口.
4:南京市溧水县东屏镇童氏宗亲人口与字辈具体不详.
5:南京浦口区童氏宗亲有三仟多人。有词堂一座,座落在大童村。但[在文化大革命时已被毁]有碑文存在,始立于道光二年。也有宗谱辈份;二十字;囯政天星顺;开清世德長;惟嘉紫敬学:廷贵绍书香:
6:南京溧水县晶桥乡,有好几百姓童的,这里姓童的都是一脉相承的,字辈有:“”“”.
 
 
        在云南城乡,随着编史修志的开展,编修村史、族谱、家谱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史、民族迁徙史{特别是童氏迁徙史}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宫城图》
3:《应天府志》
4:《元谋县志》
5:《童氏家谱手抄本》
6:《江氏家谱》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名胜民俗
·美丽田园 魅力阿底 (2024-1-29)
·廖氏童妈之墓典祭 (2023-12-14)
·武功将军 ——童家大院 (2023-12-10)
·童仲玉,前童人的财神爷 (2023-11-9)
·无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童氏宗祠 (2023-6-26)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