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香港童三军自创灯谜3...
   悼念童恩文先生
   剡溪文化:护龙刻石及...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王阳明的连城弟子童世坚
发表时间:2025-09-24 10:55:08     新闻来源:     阅读:583次
 
      50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广泛推崇王阳明这位先哲及他的“致良知”学说时,笔者对1950年版八修《连城童氏族谱》和1992年版九修《连城童氏族谱》,以及《明文奇赏》《王阳明全书》《王阳明与福建》等书籍的查阅和比对,连城“父子理学”中童昱之子童世坚向王阳明拜师学问的历史人文故事脉络也完整的呈现出来。
      童世坚(1466-1535),字克刚,连城人。4岁时父亲童昱去世,14岁时母亲去世。19岁时翻阅书箱,看到其父理学著作,立志理学。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县学生员(秀才),至明弘治二年(1489年)经历了各种考试,都有比较好的成绩。弘治九年(1496年),与理学乡贤童玺等人倡议编纂族谱,为《连城童氏族谱》始修。弘治十四年(1501年),因感慨时事,遂绝意科举。明正德八年(1513年)开始约用10年时间,在县城西门昼锦桥东边书房研究理学,学者称寻乐先生。明嘉靖元年(1521年),因朝廷下诏征求治国策略,编写《十策》托好友林霄的儿子林瑞帮忙献给朝廷,但被退回。嘉靖四年(1525年), 修改成《八策》后想亲自呈送朝廷。到了钱塘,听闻王阳明在余姚(今浙江绍兴)讲学,乃西渡会稽,向王阳明拜师学习,并向王阳明请教《八策》。学习了3个月后返回连城,继续研究“致良知”学说。童世坚去世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任汀州府推官的黄宏纲特地撰写了《祭寻乐公文》,回忆了二人在绍兴求学于王阳明的时光:“忆昔逢君禹穴,秦望之间,邂逅旬日焉耳。通道之笃,任道之勇,一时同门未之或生。意气之投,遂缔金兰之谊。”后来,黄宏纲还赠送了匾额“父子理学”,以示对童昱、童世坚父子弘扬国学的赞许和尊重。
 
花甲之年拜师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四年后,花甲之年的童世坚听闻阳明学盛,专程到绍兴去拜王阳明为师。童世坚向王阳明行礼后,比世坚还小6岁的王阳明感觉诧异,曰:“予见今之士,年相若耻相师矣,叟何为者?”因为在童世坚拜师的前一年就有67岁的董萝石到绍兴要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也是诧异,“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以其年老而婉拒。董萝石后来多次强烈要求拜师,三年后王阳明才接纳了他。听到王阳明有疑问,童世坚必恭必敬地向王阳明说明了心中的愿望和来由,曰:“吾先子之志也,先子远受业康斋吴先生之门,尊闻行知,连之士薰其德而兴起者数十人。病将革,属所与常往来者,余不敏,赖二三子琢磨,幸不至厥绪。今且死,敢以藐孤托,俾他日获闻斯道也。余死且不朽,时方在襁弗知也。稍长,闻诸父老发愤为学,然昧昧莫知所从。今老矣!惧弗克负荷以贻前人羞。兹千里而来,夫子不以不肖而进之宫墙,吾先子之志也。敢请?”童世坚强调了这是其父亲童昱的遗志。童昱(1426—1470),字道彰,号东皋子,为连城理学乡贤,曾经受教明初江右理学大儒吴与弼(1391—1469),著有《东皋集》。《八闽理学源流》有详细记载。正因为童昱是吴与弼的弟子,而王阳明与吴与弼的另一高足江西大儒娄谅有渊源:王阳明正是因为娄谅的指引才开始走上求圣之路的。那是在明弘治二年(1490年)十二月,王阳明和新婚夫人诸氏到江西上绕拜会娄谅,《阳明年谱》记载:“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可见娄谅对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影响至深。正因为童世坚深情回顾自己的父亲从学于吴与弼,自己又求学若渴。王阳明看见了他的良苦用心,曰:“噫,叟闻道久矣,予何师之有?夫学而知所择,智也。老而不倦,勇也。言善必归亲,孝也。孝,德之本也;智,德之几也;勇,德之遂也。三者备,而道有不闻者乎!”王阳明指出了“孝、智、勇”三者的辩证关系后,欣然接受了童世坚的拜师请求,童世坚则行四拜礼后,退回到弟子的座位中就坐。
 
在绍兴学习过程中的轶事
 
       有一天,王阳明在讲学时,一名仆人端茶盘过来献茶,一不小心跌毁了一个玉杯,底下听讲的众弟子都呀的一声叫起来,唯独童世坚不动声色,仍在认真听讲,令王阳明不禁叹服。
       当时在绍兴一同学习的有王阳明的四大弟子钱德洪、王畿、何廷仁、黄宏纲,据钱德洪文章记载:“有翁自连城来,皓首童颜,自称寻乐,从游于夫子之门。”有一天,正值风和日丽,时和气清,草木萌动,童世坚、钱德洪和其他几位同门弟子一起相约到能仁寺后圃的东山上游学。爬山时,钱德洪在后面见到:“翁角巾方履,中衣大带,周回顾笑。”到了山顶,“俯仰宇宙之大,旁视少长之集”,大家都很高兴。童世坚一时兴起,吟唱起《归去来辞》,大家都跟着他唱和,“舒徐抗堕,如出金石”,同门弟子乐在其中,大家都感觉童世坚“翁盖不知己之为翁,而众亦忘其所以为少长也”。
       童世坚在学习期间,向王阳明呈阅了其父亲童昱写的作品《东皋集》,王阳明看后,叫弟子们传阅。在童世坚即将告别返回连城时,王阳明组织门人对作品加以赋赞,自己也亲自题词其上。在《东皋集》中赋赞《赠东皋公诗并序》的王门弟子有:王畿、王艮、王洪、朱得之、王一为、黄宏纲、王守文、魏良政、张之冲、钱德洪等(该诗文全部收录《连城童氏族谱》)。
 
回连后的书信来往
 
       童世坚在绍兴听王阳明讲学三个月后,“以老而不能久旅,告别归。”临别时,同门弟子多以诗文相赠,王阳明本人不仅赠写了《送寻乐公归连城修道说并诗》,还特地写了《寻乐公自阳明洞归赠诗》。同门弟子送童世坚归连城时撰写诗文的有:曾汴、魏良器、黄文焕《同门传教诗》,黄宏纲《送寻乐公归连城词》,王守弟《送寻乐先生归连城并序》,刘侯《送寻乐先生归连城序》。
       回连后,童世坚写了《阳明洞听讲归步归去来词》,真切地抒发了拜王阳明为师归来后的体会:
       归寻乐兮,圣贤可学,胡不归。圣贤先得我心乐,失此乐为可悲。顾赵孟之易得,顾孔颜之难追,顾荷蒉之为果,顾三闾亦为非。流万里而濯足,冈千仞而振衣。问濂洛之前路,探真乐之几微。瞻彼莲峰,息我驰奔。三槐映阶,五柳候门。青山不改,绿树常存,清风生座,明月浮槎。曳谢屐以登高,酌陶觞以舒颜。倚孔兰而入操,寄邵窝以自安。屋虽窄而心阔,门既闭而云关。时风浴而自适,偕童冠以游观。海阔兮,而鱼跃。天空兮,而鸟还。弄丸兮,而坦荡。观澜兮,而盘桓。归寻乐兮,其绝裾而断游。有天爵之自贵,复皇皇兮何求。虽箪瓢而可乐,纵饮水以忘忧。遗安尚友于古人,耕方寸之田畴。日驰邵车,夜泛朱舟。近顾是乎颜子,远顾是乎孔邱。不荣辱而同俗,不富贵而同流。觉天定而人泯,始心逸而日休。知几乎白驹过隙,能几时秉烛夜游。为春留胡仗乎,十策将何之。浮云多聚散,世事能必期。就阳明以归正,拔粮莠以耕耔。憩舞雩而歌咏,弄风月以吟诗。求易简希成性,居易俟命夫何疑。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与童克刚(即童世坚)的问答:
      童克刚问:“传习录中以精金喻圣,极为明切。惟谓孔子分两不同万镒之疑,虽有躯壳起念之说,终是不能释然。”师不言。克刚请之不已。师曰:“看易经便知道了。”
      克刚必请明言。师乃叹曰:“早知如此起辨生疑,当时便多说这一千也得。今不自煅炼金之程色,只是问他人金之轻重。奈何!”克刚曰:“坚若早得闻教,必求自见。今老而幸游夫子之门,有疑不决。怀疑而死,终是一憾。”师乃曰:“伏羲作易,神农、黄帝、尧、舜用易,至于文王演卦于羑里,周公又演爻于居东。二圣人比之用易者似有间矣。孔子则又不同。其壮年之志,只是东周,故梦亦周公。尝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自许自志,亦只二圣人而已。况孔子玩易,韦编乃至三绝,然后叹易道之精。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比之演卦演爻者更何如?更欲比之用易如尧、舜,则恐孔子亦不自安也,其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以求之者。’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之为不厌。’乃其所至之位。”
      前面有提到,童世坚曾以《八策》请示王阳明,王阳明认为童世坚的学术尚浅,需对“良知”加以领悟。童世坚“知见豁然,翻然悔其初志,欲焚弃《八策》,誓不再萌好高务外之念”,当时同门弟子以童世坚勇于改过的精神为之叹服。但是别后数月,童世坚又想删改《八策》后重新上奏,于是派人想取回《八策》。王阳明很生气,于是提笔回信(见《传习录》中《复童克刚》),信中的大意是:初春您屈尊来访,当时您将八条策略给我看,我的看法却非常不以为然,到后来才知道都是因为您学术不昌明的缘故,便暂且与克刚研讨学问,没有空闲仔细讨论策略的对错……您的使者远道而来,突然收到您言辞恳切的长篇书信和厚重册子,意图请求删改之前的策略,打算再次呈上,这与临别时反复叮嘱的意思大相矛盾。难道是因为久未相见,相互切磋不够,才使你迷误到这个地步吗?《易经》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像克刚这样的举动,就是所说的思考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了。又曰:不易乎世, 不乎名,遁世无闷,忧则违之谓矣。像克刚这样的举动,就是改变世道而成就名声,并非所说的避世而不烦闷,有忧患就避开的那层意思了……像《八策》中所陈述的内容,恐怕已有成百上千的人提过了,哪里还需要等待克刚呢?如果把这些策略呈上,不仅不会被施行,还会招致他人的指责,这对克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明智的人一看,就你看透肺肝一样清楚,只是克刚自己不知道而已。从前颜子在简陋的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德。那陋巷中箪食瓢饮的生活,难道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吗?这其中必定有福患和冤屈,是常情所不能承受的,就像克刚如今所遭遇的情况一样了。如果那时候他就去向当时的君主申诉,唠唠叨叨地向人解释,难道还能被称为贤人吗?大禹和后稷朝廷上直言进谏,经过家门而不进去,正是因为他们肩负着大臣的职责。如今克刚身处颜回陋巷般的境地,却贸然承担起大禹、后稷那样的忧虑,这就像宗祝代替厨师切割,很少有不伤手的。册文末尾关于传授等接受的说法,似乎不够明确,这部分暂且保留在此,日后再来讨论。至于这《八策》,绝对不应该再保留下来。于是会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用火焚毁,为克刚烧掉这些魔障。克刚从此只需集中精神,每天以忠诚守信增进品德为首要任务,默默努力去完成,不用多言就能取信于人,即使不被人认可也不用烦闷。
      童世坚看到王阳明的回信后,亲自在门楣上书写古圣格言来激励自己,每天诵读《善改过》《归去来兮》自我警醒。
 
 
 
 
 
 
《复童克刚》(《明文奇赏》明·陈仁锡撰,载卷十四其三)
 
 
 
1950年第八修《连城童氏族谱》
 
(作者:童晓辉   连城县莲峰镇东街社区居委会主任、连城“父子理学”第二十八代裔孙,联系电话:13906970230)
 
主题: 故事
作者: 黄开锋 (2025-09-24 14:41:41) 183.251.183.191
电话: 13860278493
内容: 童玺小时与连城县城隍廟有段离奇故事
浏览该商品的全部1条评论>>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童氏名人
·江山县令童必大(字其昌) (2024-9-18)
·前童“逆子”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宁海县首任县长童先林 (2024-9-4)
·前童“逆子”2——中华民国开国宁海县首任知县童建侯 (2024-8-29)
·前童“逆子”1——辛亥革命浙江省首任临时都督童保喧 (2024-8-23)
·童利民,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24-4-13)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