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凌晨2点41分,义乌童氏宗亲会又一位元老级宗亲---童志勇,因病医治无效,在浙医四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终年86岁。
童志勇生于1932年7月9日,义亭中学初中毕业,曾在大队做过文书,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历任通讯员、参谋、排长、连长等职,曾荣立二等功。1958年回国到山西,1963年转业到义乌商业局工作,先后任副食品公司书记、食品公司书记、酱油厂书记。1992年在义乌市医药公司退休。
2004年,童志勇曾积极倡议续修义乌稠西童氏宗谱,任稠西童氏修谱理事会理事兼出纳。2008年义乌童氏宗亲联谊会成立,童志勇仍任理事兼出纳。2015年第二届理事会因年事已高,改任监事会副主任。
童志勇晚年家庭幸福,儿孙满堂,三子一女皆有成就。他唯一的遗憾是:至死都没有找到他那台湾的亲哥哥童志军!
2008年童志勇曾委托笔者在童氏宗亲网发出寻亲启示,寻找他那1949年随军赴台、80多岁的老兵哥哥童志军,一直没有消息。2014年,得知浙江宗亲会组团访问台湾童氏宗亲会,他再次委托笔者寻找。在台湾宗亲大会上笔者曾发放传单委托台湾宗亲寻亲,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后来,每每遇见提起这事,童志勇只能一声叹息:哎...... 莫非,兄弟俩在另一个世界才能相见?
童志勇生病住院期间,义乌宗亲会童仕明常务副会长等宗亲曾去医院探望,给他留下了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童志勇宗亲过世后,义乌宗亲会派人慰问亲属,到殡仪馆灵堂上香,并以义乌宗亲会与童大宗祠的名义送去了花圈。9月24日,童志勇遗体火化,入葬公墓,义乌宗亲会派人送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童志勇一生平凡,但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公平公正,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为国从军,建设家乡,为义乌童氏修谱、修祠、宗亲联谊等工作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曾经为国为族做出过贡献的宗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童老,一路走好啊!

(童氏宗亲网 童晓文 童晓、童仕明图)
[附2011.1.13《义乌商报》专访]
童志勇:站好最后一班岗
见到童志勇时,他正在屋顶的阳台上锻炼身体。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并不怎么温暖,嗖嗖的寒风钻进脖颈,更觉寒冷。童老说,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两次的锻炼他从不间断。我们的对话就在寒风凛冽的楼顶进行着。
今年已79岁高龄的童志勇,脸庞消瘦、着装朴素,谁能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却曾经是朝鲜战场上一名出生入死的志愿军战士呢。
跨江时敌机在头顶盘旋
出生于1931年的童志勇,是家中最小的儿子。20岁的时候,童志勇参军入伍。
童志勇入伍后驻守在宁波待命。朝鲜战争爆发后,1952年3月,童志勇与部队的10万新兵一起,奔赴前线。“当时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争着要上前线。虽然明知前线非常艰苦和危险,但我们觉得能够奔赴前线抗美援朝,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当时,有段路是坐火车的。有一次美国轰炸机突然来袭,新兵没什么经验,下车后就把头埋进草堆里,以为那就是卧倒了!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童志勇说,过鸭绿江时,天上敌机盘旋,部队只能昼伏夜出。“敌人把我们预备过江的桥炸了,幸好当时有三座桥,炸毁一座,就从另一座过。但那过程确实很艰辛、很危险。”顶着随时被敌机轰炸的危险,他最终还是跟随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战斗间隙的篮球赛
经过数天急行军,童志勇的队伍终于到达了前线战场。进入前线后,新兵们被分派到不同的阵地。为了防止敌人在东海岸和西海岸登陆,童志勇与一部分战友驻守在朝鲜的西海岸边——凤鸣里山一座叫元山的山头阵地。
到了驻守的阵地后,他被分到军务股,先后担任过打字员、文书、通讯员、会计等职务。虽然没有拿着枪面对面和敌人交锋,但在服务线上同样要面临生死考验。
“我们驻守的山与敌军所在的山,仅一路之隔,山前有很多敌人布下的地雷。当时,有一个战友因为踩到地雷不幸牺牲了。”童志勇说,“一到晚上我们全副武装,拿着手电筒到处巡查。一看到敌方阵地有人冒出头来,就立马开枪射击;两军也时常炮弹相击。”
处于战争期,战士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过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在激烈的战斗之余,他们为自己找了件趣事儿——打篮球。打字员、卫生员等5人与师长、团长等5人组成甲乙两支篮球队,谁赢谁先吃饭。“规矩虽然这么定,可有时候首长也会耍赖,输了还是跟我们抢着吃饭。”说到这事儿,老人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5年的援建生活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订。消息传来的一刻,童志勇至今记忆深刻:“得知这一消息后,由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战友们都冲出坑道,有的朝天鸣枪,有的一路奔跑、呐喊、与见到的每一个人拥抱,很多人都流泪了。”
停战后,童志勇并没有马上接到回国的命令,他与战友们继续留在朝鲜,援建当地的基础设施。“有一段时间,我们在文登里,修一座桥和附近那些被炸毁的路。当时,我记得1公里多的路面上,布满了子弹壳和炸弹,真是壮观啊!”在朝鲜帮助重建的日子里,童志勇和战友们每天的主食是窝窝头,高粱米一天只能吃到一餐。“虽然不是很适应,但是战友们都觉得只要能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再艰苦都没事儿。”
一直到1958年8月,童志勇所在部队接到了回国的通知,就这样,最后一支驻守在朝鲜的部队也撤回了国内。
“回国的前一天晚上,朝鲜方面为我们举办了一个欢送会,前来欢送的人多达几千人。我们在欢送会上与他们互送了纪念品,他们送给我一只铜碗,我把心爱的钢笔献了出去。”童老说,这只碗他至今还保存着,那是中朝友谊的见证。
岁月静好
“60年过去了,当年很多事情我都想不起来了。我回忆的小事,与英雄人物相比,不值一提。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回国后,童志勇被安排在山西太原搞建设,1963年,转业回义乌,先后在商业局、糖烟酒公司、食品公司、酱油厂担任领导职务。
如今,童志勇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多年,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孙子们也都长大了,他和老伴平静地享受着这份和平年代的天伦之乐。

童老在自家的阳台上
(见习记者李爽爽实习生陈杰斌摄)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李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