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安徽凤台县童氏迎来了童氏宗祠建祠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这天来自浙江、广西、福建、湖北、陕西、江西、江苏宗亲以及安徽外地的宗亲都早早的到达凤台古店宗祠所在地。还没有到宗祠,那街上的二边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在宗祠门前则更是摊位林立,最多的还是那香烛鞭炮之类的。
宗祠大门中间“童氏宗祠”黑底黄字相当耀眼,在门的上方挂有一大白字红底横幅“热烈庆贺凤台童氏宗祠建祠十周年”,就像那张红红的笑脸在迎着来宾。
走进大门,古店童氏宗亲早早的就摆上桌子,等待着各地来宾,一见我们的到来,就象久别重逢的贵客,伸出热情洋溢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寒暄着、问候着。登记、挂上标志有贵宾字样的大红花,宗亲们有序的进行了登记,并前往祠中。
往里走首先看到是一长廊,红柱黑瓦,在檐口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在廊内则是民间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文,园内空旷有序,二只五角亭,分别在二边,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行道二侧绿树成荫,花木正旺。正中的宗祠七间一字排列,圆形柱子,方梁,橙色琉璃瓦、红柱,黄梁每间挂着一只红灯笼,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大气、简洁。中间门额一匾“童氏宗祠”,由安徽籍童树根书写。祠前通道二只香炉,中间一排临时设置的会议专用桌子,用红绒布复盖着。祠前一只大鼎,香火绕绕,青烟重重。场地内二侧立有二块碑,记载了建祠时间规模及组委会名单等内容。
另一侧长廊则内安满了功德碑,每次捐款、各地捐款一目了然。在宗祠并排的二侧,分别设置了公厕与陈列室。在陈列室墙上挂满了字画、童氏宗祠管理制度、童氏文化研究会章程及凤台各地支系字辈排列表。当然还有一长条桌,既可在这作画写诗,挥毫染青,也可在此召开会议,畅聚欢谈。
本地的宗亲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家都在积极的互动之中,从不认识到认识,相互了解,加强沟通,不时的在一起拍照留念,手机上的号码也多了一个又一个。笔者本人也在此认识了不少常在QQ群中聊天的从未谋面的宗亲,肥西的童乃亮、江苏的童小军,还有当地的许多宗亲。
等待是无聊的,而最好的时间安排在陈列室,中国书画研究院陕西籍书画家童遵尚挥墨泼毫,“凌云”“清风”二字二幅,刚劲有力,落笔清晰,白纸黑字,教育后人,又存留墨宝。挥毫的同时不断得到赞叹声,在举起字幅时,“好”声与掌声同时响起。
还有一绝,就是二人手拿宣纸,童老在悬空的宣纸上写字,那龙飞凤舞,一气呵成,排列有序,大小得当,疏密适宜,轻重圆润,给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那小小的陈列室被挤的水泄不通。
室外那敬香者也络绎不断,香炉、大鼎红红火火,大把大把的香往炉中敬入。始祖前叩头敬香,你进我出,大家都希望得到先祖的庇佑,还有许多外姓者也来寻求庇佑,供桌前的供品堆的高高的。
时间到了十点半,庆典大会正式开始。各位宗亲各就各位,按部就班进行。
外地宗亲基本在8日就到凤台县,我也是。先在安徽童氏秘书长童寿春的寿县作一小停,再到凤台。
(童海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