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9月08日)
作者:舟山日报 任静娜
转自舟山网
(图片来源:网络下载)
轻叩兰秀博物馆宅门,开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戴着一副眼镜的老人——童布端,岱山县秀山乡兰秀博物馆馆长,舟山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兰秀博物馆内几间木质房内,精心摆放着明清时期的各式木质家具、名人书画手迹及大小盆景、根雕作品。记者在采访间隙,正逢远来的客人登门参观。童布端向游客耐心讲解每件作品的渊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每讲解一次,就让我重新回味一次。”童布端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兰秀文化的挚爱。每次参加人代会,童布端都会提交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议案。
秀山岛文化积淀深厚,兰秀文化在舟山独树一帜。但由于历史原因,兰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出现危机。
童布端,这位只有小学2年级文化程度的木匠,从10多年前就着手拯救兰秀文化。
10多年里,他搜集、制作了大量带有兰秀文化印记的藏品。随着藏品增多,童布端有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建立一个收藏馆,弘扬秀山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童布端利用本村一所老宅作为展馆,取名为“天趣园”。当政府提出开馆陈列供人参观时,童布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改名为兰秀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
“我年纪也大了,政府这么支持我开博物馆,我也算为咱们秀山的旅游和海岛文化保护做点贡献。”童布端笑着,有点腼腆地说。
兰秀博物馆,如今已成为秀山的地理标志之一,在整个舟山,同类型博物馆也仅此一家。
在秀山,一说起童布端,几乎无人不晓。
每年秀山海泥狂欢节,童布端都会参与策划。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所有木质建筑、标识标牌、演出舞台都是他亲手设计,就连滑泥主题公园、泥疗馆的题字也是他从舟山市著名书法家倪竹青那里免费求得。
为培养兰秀文化继承人,10多年前,在童布端的倡导下,秀山成立小蜜蜂艺校。10多年来,他不收任何费用,利用休息时间,传授学生们民族乐器。他的学生在县市比赛中多次获奖,小蜜蜂艺校已成为秀山教育的一大特色,对兰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秀山,有一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宅院——厉家古宅,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前几年房屋主人将它租给收废品人员,一些易燃物品随处堆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看到这一现象,童布端向政府提出保护意见,并在秀山乡人代会提出议案,要求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在他提议下,古宅内堆放的危险物品被清除,古宅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我就是一名劳动人民的代表,没受过高等文化教育,说出的话就是代表咱们群众的话。”童布端说话的语调缓慢,却总是强调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在市人代会上,童布端提出《重视海岛文化保护 促进舟山全面腾飞》等议案。弘扬海岛文化,他始终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群众面前,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政府面前,我要为群众说话。”童布端用朴实的话语概括了自己的观点。
正因为如此,每次召开“人代会”之前,总有群众到他这提意见建议。童布端把这些意见汇总后,再反映上去,无论落实情况如何,童布端都会把结果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群众,并详细地解释原因。
“有些事情,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政府不可能马上彻底解决。群众不明白,也情有可原,但你解释给他们听后,大家都能谅解。”在童布端的心中,“人大代表”是个神圣的称号,这是人民赋予他的权力。他要充分利用这个权力,搭建起政府和人民的桥梁。
为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童布端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学习法律和政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他知道,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说话,为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人大代表。
兰秀老人童佈端的一天
岱山新闻网 2015年11月24日
早上7时许,闻名前去寻访一位名叫童佈端的老人。穿过一条店铺林立的街道,隐隐约约就听到一阵笛声,再走近些,“秀北文化礼堂”几个大字便映入眼中。
沿着箭头指向走,入耳的笛声更加清晰。墙内,就是兰秀博物馆,也是秀北文化礼堂的其中一部分。踏入门槛,“乱石”堆砌的花坛,满院子错落摆放的盆栽,让人心生欢喜。
穿过小院,侧厅里,坐着二十来个孩子,或吹奏笛子,或拉着二胡。一位老人就站在孩子们的身后,身着浅色上衣,戴一副老式眼镜,身材略显清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童佈端,海岛文化的传承者。
打过招呼,童佈端便继续为孩子打起节拍,《故乡情》的乐声再次响起。其间,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来。童佈端就一一为新来的孩子调好弦,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这间小小的侧厅里,童佈端拿着教棒,带领他的“小蜜蜂”们一起进入民乐的世界。
9时,民乐课结束。童佈端站在弄堂口等来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挥手告别后,回到了这座大宅子中,略作收拾,便拿起一把大剪子,来到后院。
明明已是深秋,却仍是满目葱茏。“我喜欢随意些,落花、枯叶都留在这里。”童佈端边修剪树木,边谈起了他的“小蜜蜂”。早在1998年,他主动义务教秀山乡小学生学民族乐器,后来取名为“小蜜蜂艺校”。“我希望他们能像小蜜蜂一样团结友爱,勤劳勇敢。”每逢双休,童佈端就为小学生义务授课,17年来,从未间断。
在后院,有两个一高一低的小水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人笑了笑,从前院取来一架长长的木制品,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用的水车。将水车架在水坑上,用手推动木把不停地转着圆圈,水车的转轮就飞快地转了起来,处于下方的水就缓缓地抽了上来。“这水车是自己做的。”说起这门木匠手艺,童佈端一脸自豪,领着我们来到了前厅。
“平日里,除了教孩子们学民乐,还招待来博物馆参观的人。”1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被人遗忘的破落老宅,这个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二年级的老木匠,搜集、制作了大量带有兰秀文化印记的藏品,把毕生的作品与收藏放置进这幢四合宅院里,取名“天趣园”。后更名为兰秀博物馆,同时作为秀北文化礼堂的其中一部分,免费向游人开放。
这四合宅院,土木结构、古色古香,共有9个房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正厅陈列各式古董家具以及秀山历代童姓名人和厉姓名人留存的书画遗物等,厢房陈列的都是童佈端的根雕和木雕作品,其中两间单独开辟出来放置有农耕文化与渔业文化展品。每有参观者前来,童佈端总是兴致勃勃地陪同,并义务讲解,不厌其烦。“这是我们秀山的历史,兰秀文化的缩影,能把兰秀文化推广出去,我高兴。”童佈端说。
午休过后,童佈端领着我们穿过一片老屋子,指着其中一间说:“我就住在这里。一砖一瓦,都是我们兄弟三个自己垒起来的。”平日里老人很少待在家里,除了在博物馆,更多的时候他就待在他的“小作坊”里。
所谓作坊,就是童佈端展露木匠手艺的地方。屋内堆满了各种木材,地上木屑厚厚一层。还有木匠工具应有尽有,电锯、斧头、锯子、锛子、刨子、凿子、尺子等。“当年我就背着这一串串刨子,出去干活。”当年的童师傅还是学徒小童。说到这,老人微微顿了顿,“遗憾的是,现如今没人愿意花时间学这门手艺。前些年,我还雇了个人和我一起做,这都过去好几年了。”他随手打开一个老式橱柜,拿出一扇花床挂面、几只青花瓷碗具,略显无奈地说:“喏,这种老东西很多,地方太小,放勿落,只能在这里藏着。”虽只是接触短短一天,却让人由衷地感受到这位67岁布衣老人的真正“富有”。
来源: 今日岱山 作者: 实习记者 张瑾 记者 方佳 文/摄 编辑: 徐立 责任编辑:袁碧华
【童化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