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宁乡童氏家族的现代读书郎
发表时间:2014-06-25 10:36:00     新闻来源:2014-06-13  来源: 潇湘晨报     阅读:1919次

 

 

 

童兆蓉(前右二)与法国神父赵保禄(前右三)。资料图片

 

 

口述:童志刚,《读书文摘》杂志主编,55岁,童秀春后人,现居

武汉。图/记者巩伟

 

 

口述:童恩文,成都菊乐(集团)公司董事长,67岁,童秀春堂兄

弟童兆蓉后人。

 

  科举世家—宁乡童氏经历近80年狂飙突进(详见本报66B04

版),1904年开始面临转折。

 

  那一年,清王朝风雨飘摇,科举仍如期在京举行。经童氏族人

力劝,童锡焘参加会试,中了进士。族人没有想到,清末新政,科

举废除,童锡焘拿到的是个“末代进士”。

 

  童氏后人童志刚认为,虽然科举被废,但是读书并没有废,百

年来,族人依旧鼓励读书,出现了诸多教授、工程师、企业家,与

他人相比,童氏读书出于天性,而非功利。

 

                                     文/本报记者丁婷婷

 

  废科举

 

  太爷爷远走陕西当了一名小吏

 

  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我太爷爷的堂弟童锡焘,在最后一次

殿试中考取二甲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当时,清末各界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童锡焘原本也不

想走科举,他想去留洋做实业,但经不住族人劝说,他还是去考了

。虽然高中,但他3个月后病逝京城,都还没等到“分配”当官。

 

  我们这一支虽然出了很多举人、进士和翰林,但一直没有积累

什么家产,刚好温饱。清雍正年间,童氏童应康置了1500多亩地,

但他有8个儿子,每家分下来平均不到200亩,后来,子孙越来越多

,家产越分越薄,大家也就越来越没钱。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

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

支出。

 

  我太爷爷童锡瓒,是个秀才,废科举那年35岁,家族分给他100

多亩地。他在陕西米脂县当了个典史。他为什么从湖南到了陕西?

我认为这和他堂兄童锡笙或童氏家族另一重要支系童兆蓉有关。

 

  晚清时期,童兆蓉曾在陕西甘肃一带做过长时间的大官,童锡

笙也做过陕西多地知县,那时允许当官的带亲友过去,称作“入幕

”。童锡瓒做了很多善事,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时,他跟乱军谈判,

救了全县几十万人。然而,他在陕西呆了没多长时间,回到宁乡成

了一名乡绅。

 

  到我爷爷童恩榑,就和“科举做官、落第乡绅”完全没关系了

,另谋出路。

 

  谋他路

 

  “很感叹当年家族的相互扶持”

 

  废科举那年,我爷爷14岁,从家里分得几十亩地,做了一名小

地主。

 

  我们童家是书香门第,但并不是家族里人人都读书。因为,读

书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会有分工:有人读书,有人养家。比

如,童秀春中了进士,他的几个弟弟就都是农民。

 

  当年,童氏先辈童应康遗嘱说:“长兄逢出贡之年,一人之力

有限,诸儿必勉力赀助,俾得早出身以为一门之光。”就是这个道

理。我爷爷没有走读书这条路,他很早就出去做学徒,当汽车修理

工。

 

  但是,童氏家族300年的传统,即便不认为“万般皆下品”,也

认定“惟有读书高”,读书的传统还是在传承。童氏家族有族校,

在当地也很有名。我父亲童储祥,小时候在族校读书,后来去了楚

怡工业学校,毕业后到了含光女中等学校教书,他还想深造,在他

两个哥哥、叔爷资助下,他1941年考上湖南大学。

 

  他读书时,自己会做事补贴家用,同时,把两个妹妹带在身边

读中小学。

 

  我很感叹当年家族的相互扶持。这是另一个重要传承。

 

  大学毕业后,我父亲到了永邵煤矿当技术员,解放前当到了助

理工程师,一年工资能有1000多大洋。1950年,国家支援北方建设

,他被派到吉林辽源矿务局,1958年被评上吉林第一个五年计划劳

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

 

  兴读书

 

  “盖嗜学出于天性,非有所为而为”

 

  我出生在吉林,刚到学龄时遭遇“文革”。

 

  作为单位计划处副处长,父亲成了“走资派”,被关在矿务局

学校学习,很长时间不让回家,但是,他没有游街,只是作为“陪

斗”。

 

  父亲毕竟是技术人员,受冲击不算太大。

 

  1970年,我们家下放到农村,全家户口转到农村,成了农民,

直到1973年我父亲调回矿务局。

 

  我姐姐当时是初中生,学习很好,下放后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

 

  我们家一直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一定要读书。

 

  “文革”中,很多同龄人都在玩,我用很多时间在读书,读任

何能借到或买到的书。那时,一个年级有200个学生,像我这样读各

种书的非常少。

 

  我家的观念是,不是读书将来就能怎么样,而是读书本身便是

兴趣所在,“盖嗜学出于天性,非有所为而为。”童氏各个支系族

人也爱读书,我的堂姑童环祥,是儿科教授专家;我的堂兄童宏谋

,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上海无线电厂厂长,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我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

 

  父亲晚年,很想寻根,几年前,我陪他回过宁乡老家一趟。

 

  可惜这一趟没有找到熟人,当年父亲居住的地方,也在日渐朦

胧的记忆中难以寻觅。

 

  “我父母结婚,胡适证婚”

 

  我太爷爷童兆蓉,是童秀春的堂兄。他的祖辈是童开景,与童

秀春的祖辈童开汉是亲兄弟。

 

  1867年,他29岁考中举人,再赴会试时落第。恰逢陕西大乱,

经人推荐从军,他屡获军功得以升迁,做了多地知府,为官30多年

,官至温州道员(介于总督、巡抚和府级知府之间的官职),赏头

品顶戴。

 

  太爷爷在温州有政声,1901年到任后,他平反大量冤假错案,

办学推行教育,官费资助高材生留洋,领浙省一时风气。民众自发

修建“童公亭”。

 

  我爷爷童光策,他的事我知道得少,还没出生他就去世了。我

只知道爷爷也是读书的,是太学生,陕西候补知府。

 

  我父亲童凯,出生在宁乡童家大屋,那时,传说我父亲有百万

家财,其实没那么多,20万大洋左右,很大一部分都捐给族里办学

校办祠堂了。他是雅礼毕业的,后来自费去了哈佛大学,并成为中

国第一代电信专家。

 

  父亲回国后一直在教书,最开始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其间,

位于天津的中国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即由他负责建设。1930年代初

期,他和我母亲举行婚礼,胡适证婚。

 

  [童氏女族]

 

  “马英九母亲小时候长住我外婆家”

 

  1925年,刘少奇在长沙被逮捕,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亲批“就

地斩决”,但社会上很多人在保刘少奇。

 

  刘少奇是宁乡人,我们家几个爷爷辈的族人找到赵恒惕,说他

是留洋回来的读书人,没在湖南犯法。

 

  我们家对保刘少奇一事出力甚大,因为,我堂姑妈童锡翰就是

赵恒惕的夫人。

 

  1930年代,我奶奶成为当时湖南第一个女性公务员,在财政厅

做事。后来抗战,我们避难,跑来跑去,奶奶在惊吓中去世。

 

 

  长沙会战,宋希濂守长沙,他把司令部就放在我们家。后来,

我家房子打没了,宋希濂跟我们解释说,你们的房子修得

 

  太结实,我们怕留给日本人,就把它给炸掉了。

 

  我母亲也是大学生,宁乡牛角湾人,祖上也是望族。

 

  马英九母亲是宁乡人,和我外婆家有亲戚关系。她小时候住我

外婆家,和我外婆、姨妈、妈妈都非常熟,她1930年代到美国,都

是住在我在美国的姨妈家。

 

  马英九当选的前一年,我还到台湾专门和他母亲吃了饭。

 

                                                     作者:丁婷婷 

                                                       (推荐稿童化平)

 

 

【延伸阅读】

 

 

宁乡童氏:科举世家晋级之路

20140606

来源:潇湘晨报  

 

     201457日刊登在《潇湘晨报》的一则讣告,让宁乡童氏家族,这个被古代“高考”——科举制度雕刻的家族进入视野。近两百年前,这个家族的先祖从扶木犁的农民开始,通过科举考试,成功“逆袭”,为宁乡和湖南留下了一个知识望族。

原标题:宁乡童氏:科举世家晋级之路

     明日抡才大典,近千万考生将步入考场,寻求个人命运的改变。

     201457日刊登在《潇湘晨报》的一则讣告,让宁乡童氏家族,这个被古代“高考”——科举制度雕刻的家族进入视野。近两百年前,这个家族的先祖从扶木犁的农民开始,通过科举考试,成功“逆袭”,为宁乡和湖南留下了一个知识望族。

     童氏家族小心呵护着它的文脉,仿佛呵护一个家族的运势。从拥有不足百亩田地的农户,到拥有丰厚家产,随后全族鼓励后人读书,童氏子孙沿着科举一途努力向前,“一门三进士、祖孙两翰林”,还诞生了五位举人,堪称科举世家。这个家族参与推动了宁乡县的文脉走向。

讣告登报人名为童志刚,今年55岁,是《读书文摘》杂志主编。他用古朴的文字,怀念了逝世的父亲童储祥,以后辈的眼光诠释了这个家族。科举废除,家族名望成了残迹。但宁乡童氏,仍是观察科举家族兴衰逻辑的一个范例。     

                                             文/本报记者丁婷婷

原始积累

祖上农民把不足百亩耕地扩到千亩,还开店铺

     我的少年是在“文革”时期度过,生活在吉林省的一座小城,填表时我填的籍贯是“湖南宁乡”。

     宁乡童氏是明朝正德年间(1491-1521年)从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迁到湖南宁乡来的,从此在宁乡定居。很长一段时间里,族人是农民,虽然“履历表”上有个“候选经历”的“头衔”,却没有拥有过一官半职。直到清朝雍正年间第七代童应康时,家族才真正发家。

     童应康的本职还是农民,但有意求学、读书,他是种地、持家的好手,有不一般的经营头脑。父亲去世时,他才13岁,只留下130亩地,又要分给弟弟一半,他没有什么家产。

但他很能干,15岁就开始打理家务,非常勤恳。他的妻子帮他在城里开了第一家店铺。借着店铺做出来的生意,短短30年间,童家的130亩地就发展到1507亩。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相当于一个湖南大学校园那么大,富甲乡里。

    有了家产去干什么?过去农民不走科举,就没出头可能。如果能吃饱饭,肯定要送子女读书。

有钱读书

族中出现大批秀才几个进士,还有张之洞的老师

     童应康积累下大批家产,生了八个儿子,长子童正宗,是我这一支的先祖,家庭富裕,他对操持家务不感兴趣,有余力去专心读书。

     他是我们一族中第一个正规秀才。他在岳麓书院读书,考过许多第一,诗词文章写得好。可科举老考不中,直到50岁才当了个岁贡生(地方上推荐去国子监里读书的人),56岁获选武冈州学正,是带编制的老师,可惜还没赴任就病死了。

    这是宁乡童氏正式踏上治学之路的第一步。童正宗的侄子们、孙子们多是普通秀才,读了很多年没什么功名,有个盛字辈的都快70岁了还参加考试,到死连秀才都没捞上。

到宁乡童氏第十二代,嘉庆年间,童正宗的玄孙——童翚(音辉),25岁时中了举人,此后他连考了8次,“公车八上”,到39岁时中了进士。他的儿子说童翚三次留在北京,行程万里,十分疲累,还吃不饱,殚尽心力。

    中进士后,他到各地做知县,政声很好,在当时被称作童青天。后来因为官府发生了一起盗案,要赔钱,此时他儿子童秀春已经中了进士,他向上级保证用他的薪俸来补这个钱,这个事儿才了结。但他此后两三年内没做过官。

    张之洞的父亲兴义府知府张锳认为童翚的学问不错,就请他来教十二三岁的张之洞。两年后,张之洞在顺天府乡试里考中举人第一名,荣登“解元”。对此童翚很高兴,写了一首长诗给他,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时还经常拿出来给别人看。

[第三方记录]童翚置办公产,将俸禄分给他的族人

      1941年出版的《宁乡县志》中有《先民传》,专门记载宁乡有名望的人。传中专门开辟一卷来讲述宁乡童氏。起首的是童翚。《先民传》说,童翚出生时家中并不富裕。他父亲童开汉与另一伙伴做生意,结果亏了,童开汉把一部分家产变卖偿还了债务。但童氏科举之路并没有因此堵塞。《宁乡县志》说,童开汉“课童翚尤严”,对童翚读书监督非常严格。童翚中了进士,在外地当官,他并没有忘记他的族人,他将他的工资置办公产,“分润昆季”,救济他的兄弟——隐约可见一个宗族的雏形。

     童翚回过家,1853年,恰逢太平军围困长沙。湖北巡抚罗绕典在湖南搞团练,路过宁乡,特意请童翚与当地乡绅一起帮练,并请童翚统一指挥。童氏已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进阶士绅

与郭嵩焘是好朋友,帮曾国藩搞团练打太平军

     童秀春是童翚的儿子,学习很刻苦,近四十岁时才中举人,很快他就中了进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童秀春会试过关,中了贡士,但还要参加殿试。可他在殿试时遭到挫折,被罚停一科,也就是过三年再来考。

    为什么呢?童秀春的字写得不好。科举考试,错一个字,或者错一个引文,比如引语张冠李戴,一个字的笔画多一笔,都会被判定不合格。

    童秀春被罚停一科后在京城碰到了一个老乡,他是一个进士,他说殿试重视楷书,你得回去练。他后来专门买欧阳询的字帖练字。

    他是跟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李鸿章、郭嵩焘会试时一起考中的贡士,虽然当年被“罚停”,但郭嵩焘认可这个“同年”,童秀春在给童翚写传时郭嵩焘已经是广东巡抚,郭嵩焘童翚的传记上落了名,在童翚面前自称“年愚侄”。三年之后,1850年,他一路再考,进入会试,到了殿试,他考进了“三甲”,被选为翰林,担任庶吉士。

     可惜他上任不久,父亲童翚去世了,他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刚一过去,母亲去世了,他又得守孝三年。

     原本他快40岁时才当翰林,翰林院学了一段时间后出来守孝,守孝期间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国藩和湖南巡抚骆秉章要他在家里办团练。后来,他调外任,不久死去。

[第三方记录]童秀春为团练募数十万缗铜钱,朝廷嘉奖

      童秀春在家守孝的6年期间干了什么?他在乡里搞团练,并参与了一场军事行动。

     《宁乡县志》说曾国藩奉命搞团练,“檄秀春练团县中”,要童秀春在乡帮办团练,在县里募捐经费。

     童秀春当即募到了“数十万缗”(计量单位,一缗即十串铜钱),受到朝廷嘉奖,宁乡童氏进入了皇帝的视野。

     1854年,太平军攻打宁乡,童秀春率领团练堵截,然因同伴逃窜,太平军得以攻入湘潭。童秀春写信飞报左宗棠,后者再调大军驰援湘潭,太平军最终落败。

    童秀春后来见到湖南巡抚骆秉章,骆秉章说,如果不是你,“事机几大误”。

科举末期

有人放弃留洋考中进士,有人闭门不出当遗民

    1904年,清朝最后一科殿试,录取了最后一届进士。童锡焘考中这一科的进士,位列二甲(童翚、童秀春皆为三甲),且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童锡焘是童秀春的孙子,我父亲的爷爷辈,他愿意学习,但不够自信,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够好。

    他30岁考中举人,湖南巡抚赵尔巽要他去留洋,但族人希望他继续考进士,他就去考,考中了进士还入选翰林,童家科举路上他运气最好。三个月后,他在北京去世。有个私塾老师曾说“锡焘发品第,恐无寿耳”,果然应验。

    还有童锡笙,与童锡焘同辈,他中举后到陕西永寿县做知县。那时刚好赶上辛亥革命。他在永寿县属于保皇派,有年轻人张殿梅劝童锡笙投靠革命党,童锡笙没有同意,把他告发,张殿梅被抓起来杀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怨恨童锡笙,把他关了几个月。谭延闿等一些湖南老乡打电报救他,把他救出来回家,此时母亲去世。他不跟人交往,闭门不出,以清朝遗民自居。

     我父亲的爷爷童光海,功名拔贡,是贡生里头比较高级的功名,可以直接到京城参加考试。他在京城考试后在刑部当差,七品,可惜三十几岁就死了。

    童光海的儿子童锡瓒,他没有走科举的路,他在陕西米脂县做了典史(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随着科举制度崩溃,童家的科举时代也就落幕。童氏后人开始了与他们的先祖不一样的人生。

 

 

主题: 好家风传万代
作者: 童海根 (2014-06-25 19:53:20) 222.172.199.58
电话:
内容: 好家风传万代,读书自有读书乐,文人名声留世间。相信有文化总不会吃亏。
浏览该商品的全部1条评论>>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宗亲动态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童永寿的风雨人生与文化守望 (2025-4-22)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清明大祭 (2025-4-5)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子 一所学校 (2025-2-20)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半世纪男子成功寻亲 (2025-2-20)
·荆楚童氏聚罗田 (2024-12-31)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