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叔童友明
堂叔走的那日,童坊古祠的凤凰木簌簌落红。记得您总说:"这树是九郎公建祠时手植的,每片叶子都浸着童家儿郎的血性。"如今您也成了飘落的那片红叶,却把九十载春秋酿成了雁门堂前最浓酽的茶汤。
那年清明,您带我去清流渡背街。手指抚过斑驳的砖墙,说:"1932年8月,胜昌太叔公带着赤卫队在此阻击白军,子弹打光了就用竹笠装土垒工事,血把渡口的山茶花都染成了党旗。"那日残阳如血,您从樟木箱取出半截焦黑的皮带扣:"这是他在最后时刻托人捎回的,说'留给后人当个念想'"。
前年修葺宗祠,您执意将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特等烈士"证书悬于正梁。指着族谱新增的墨迹说:"自南宋绍兴九年九郎公肇基长汀,我族在童坊传世二十八代,守的就是这份忠烈。"那夜烹茶至三更,您把珍藏的紫砂壶推到我面前:"壶要养,魂要守,就像当年松毛岭上三十六个后生仔死守隘口——1934年秋,童家儿郎用竹笠装土筑工事,血把战壕都染成了红绸。"
守灵那晚,二堂兄添香时手抖,我扶住锡制香炉那刻,恍惚听见您说:"茶席总有空位,心诚自在其中。"檐角铜铃轻响,九十年光阴在香雾中流转——从胜昌太叔公血染清流渡,到松毛岭上童氏子弟断后阻敌,一脉忠魂化作茶山上不灭的星火。
挽联一
上联:清流渡口碧血凝 竹笠垒城护赤帜
下联:松毛岭上忠魂烈 茶山埋骨铸族碑
横批:丹心照国史
挽联二
上联:雁门剑气传廿八世 九秩春秋续茶韵
下联:汀江浪纹刻百代功 一脉忠烈耀宗祠
横批:雁门堂永昌
[史实注释]
童胜昌:1932年8月率赤卫队在清流渡背街阻击国民党军,牺牲时年仅29岁,现存烈士证书(清流县档案馆藏)
松毛岭战役:1934年9月中央苏区东线最后屏障,童氏36名子弟参与断后(据《长汀革命史》记载)
九郎公宗祠: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肇基长汀童坊,现存古宗祠为福建省文保单位,是全国第三批文物重点普查点。
竹笠工事:参照《福建革命文物图录》中"苏区军民自制竹笠装土构筑工事"照片.
【文末结语】:
谨以此文悼念堂叔九秩高龄去世,并以此文铭记童氏革命先烈童胜昌叔公及童氏36名好儿郎。
童坊宗祠八百年古茶树新芽为茗,清流渡口山泉水为烹,敬献九秩忠魂。客家谚语云:"茶过三巡见真味",今见雁门堂前那盏未凉的茶,早已酿成穿越时空的血脉回响——胜昌太叔公的皮带扣在玻璃展柜中沉默,松毛岭上的弹片在族史馆里生锈,而九郎公手植的凤凰木,年年岁岁把忠魂的故事,落成满地不会褪色的红笺。
(福建通联员童化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