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名叫“苏童”,和我的真名有关,这里有个故事。因为我爸是从农村出来到城市的,家族的观念还很重。我姓童,我这一辈是忠字辈。女孩不用按这个字辈起名,所以我姐姐的名字不带“忠”字;我哥哥的名字当然是严格按照字辈来起的,到了我也一样。我爸给我起的名字叫“童忠贵”,可能大家都知道,在我们那个时代,这个名字像地主和富农的名字,形象特别反面,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可笑,所以从小就为它蛮自卑的。所以我到了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其实我还没开始写作——就企图把名字改掉。我给自己起了很多名字,有一个我自己特别喜欢:坚强的坚。现在听起来,如果我叫“童坚”,那其实是很难听的。但是在当时我一直想改这个名字,当然我爸是不允许的。后来机缘巧合,我觉得也是命运的问题,我摆脱了这个我自己不喜欢的名字。理由居然是写作,写作者起一个笔名是顺理成章的。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过诗歌,用过一个只用了很短时间的笔名叫阿童,“童”还是我的姓。后来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我还要换一个笔名。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模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方式,用自己出生的地方作为姓,鲁迅先生出生于鲁镇所以叫鲁迅嘛,我也不好意思把我自己的祖宗血脉抛得一干二净,所以就用苏州的“苏”后面放了我的姓氏“童”——苏童。这个名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就是苏州的童忠贵。我当然也没想到这个名字后来成为我一生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标签。
名字当然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名字之下,和生活在我自己所不喜欢的那个名字之下,感受确实是不同的。因为一个名字的属性有时候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当这个名字后来比我原来“童忠贵”这个名字更能代表我的时候,似乎大家都约定俗成叫我的笔名。我父亲尽管当初那么尽力维护祖宗的家族尊严,现在也叫我苏童。这对我而言是难以置信的。我小时候的乳名他也不好意思叫了,叫我忠贵,因为我后来很多次跟我父亲当面诉说过他给我起的这个名字给我带来的某种不愉快,他大概也能理解了。所以名字的故事最后的结尾就是我父亲叫我苏童了,我觉得很怪。
――凤凰网读书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