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剡溪文化:护龙刻石及...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剡溪文化:护龙刻石及明代剡东童氏武进士考略
发表时间:2025-07-24 16:03:19     新闻来源:爱嵊州客户端全民记者:宇新     阅读:183次
 
楼向前  文
 
     入载邑志、掩藏地下近半个世纪的“护龙刻石”[1]于2025年7月23日(乙巳年六月廿九)在我市下王镇上巅村被成功发掘。
 
     该刻石位于上巅村西100多米、下童庙遗址以东约50米处的十八都江北岸临崖处,崖顶前突如盖,可遮风挡雨,立崖高2米有余,崖面内嵌而平整,字书其上。据在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的市文保中心主任王鑫君等人初步释读,“护龙”二字正书,色赤且清晰可辨,每字目测字径约50厘米。刻石左侧有墨书款识,为“□□□□年十月初八日”,前四字因长期水洇而难以辨认。至于墨书款识是否为阴刻填墨,还是后人补题,需作进一步考证和确认。
 
      邑志记载此“护龙”二字,相传为明代武进士童维绅所书。考载入民国《嵊县志》的嵊县(今浙江嵊州)籍武进士(宋、元两朝名录均失载),一共有〔明〕茹日章、邢大有、童朝明、竺凌云、童维绅、童朝仪和〔清〕裘定华、裘国祥、吕凤至等9人,其中童氏3人。现结合方志和族谱,就童维绅等人及其事迹作一爬梳。
 
     民国《嵊县志·卷十一·选举志·武进士》记载: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童朝明。居游谢乡北,直遵化营游击。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童维坤。见忠节传。
 
      天启二年壬戌科:童朝仪。剿贼有功,官至都督。旧府志作山阴人。
 
      按: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天启二年即1622年,可知童朝明、童维坤、童朝仪三人都为明朝晚期人物。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逝世,明神宗朱翊钧亲政,由张居正辅佐开创的“万历新政”告终,明王朝步入晚期。
 
     童姓三进士中,童朝明、童朝仪二人记载甚简,只有童维绅入载人物传。民国《嵊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忠节》记载:
 
      童维坤,字宏载,居游谢乡,附武骧卫籍。登万历己未武进士。历升真定游击。崇祯癸酉夏,剿寇大名,连战皆捷。冬赴援赵州,追寇至内邱寨,地势渐险,贼得所倚,监军副使卢象升谓:兵家乘胜,可一举成功。急令转战至摩天岭,象升迎战山南,维坤迎战山北,分翼冲突,寇居高击下,维坤血战死,年四十。象升为文哭之。事闻,追赠都督佥事,世荫三江所百户。维坤果毅,负胆气不避艰险,优待士卒,有古名将风。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烈愍,祀忠义祠。
 
      按:崇祯癸酉即崇祯六年(1633),童维绅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年四十”,则可推知其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万历己未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则知童维绅中武进士,时年26岁。真定,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大名,今河北邯郸大名县。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可知中进士后的十多年,童维绅一直在河北部队服役,直到崇祯六年(1633)剿寇赴援赵州时,在摩天岭血战身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烈愍”。
 
     按:武骧卫,即指武骧左右卫,于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在位)末期设立。《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五》记载:“京卫有上直卫,有南、北京卫,品秩并同。各有掌印,有佥书。其以恩荫寄禄,无定员。凡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二十有六。曰锦衣卫,……曰武骧左卫,曰武骧右卫(宣德八年置)。”[2]可知,武骧左右卫置于宣德八年(1433),是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管辖的二十六卫之一。
 
     《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
 
     “凡武官六品,其勋十有二。散阶三十。岁凡六选。有世官,有流。……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正留守,副留守),以世官升授,或由武举用之,皆不得世。3
 
     《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五》: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洪武)十二年,升都督佥事为正二品。……十三年,始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惟锦衣等亲军,上直卫不隶五府),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4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都督”条:“最高军事长官。元末明初朱元璋于大都督府置,分大都督,左、右都督等。后罢大都督。改置五军都督府后,仍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为五军都督府长官。”[5]又“都督佥事”条:“明朝都督府长官。初从二品,后改正二品。洪武十三年(1380)改置五军都督府后,亦分置。凡为公、侯、伯者,可与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分任掌印、佥书以掌本都督府事。镇守或出征时则充总兵、副总兵。”[6
 
     考明代职官志,童维绅为国捐躯后,朝廷“追赠都督佥事”,属正二品武官,官阶不低。
 
     上溯乾隆《嵊县志·卷十二·人物·忠节》载:
 
     童维坤,字宏载,居游谢乡,附武骧卫籍。登万历己未武进士。除宣镇昌营守备,升都司佥书,历真定游击。崇祯癸酉夏,调大名剿寇,连战皆捷。冬赴援赵州,追寇至内邱寨,冒险袭胜,贼望见却避,监军副使卢象升劝急灭之。督令转战至摩天岭,象升迎战山南,维坤迎战山北,分翼冲突,寇居高击下,维坤血战死,年四十。象升为文哭之。事闻,追赠都督佥事,世荫三江所百户。维坤果毅,负胆气不避艰险,遇士卒有恩,有古飞将风。
 
     可知童维绅在任真定游击前,曾官宣镇昌营守备、都司佥书。都司佥书,即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都指挥使司官职,分管司内练兵、屯田事务。宣镇即今河北宣化。《宣化府志》曾考证:“《宣镇志·制置考》称弘治五年置分巡道,嘉靖三十八年置赤城兵备道。据此,则赤城兵备与分巡自是两缺。《续宣镇志》以分巡道即赤城道,故所列职官并而为一,则又似赤城兵备道乃分巡道改衔也。顾其改设及沿革之制,前《志》迄于嘉靖四十一年,明系二道并列。《续志》起自隆庆元年,又不载设官之始,其间或裁,或并,莫可详考。”
 
      按:崇祯二年(1629),宣府镇合计驻军共81461人。《宣镇图说》:“万历四十年,核存实在官军80600人。”《大明会典》:“万历时,阖镇官军79955人(疑系万历四十年后额数)。”《明职方图考》:“崇祯八年,见额官军80118人。”可知,十余年间宣府镇驻军变化不大,盖因彼时明朝对外战略的重点,已转向辽东防御满清入侵,对内主要军力则用于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宣府驻军经常会被抽调去援辽,加之当时朝廷财政困难,拖欠军饷严重,已无力维持大规模的军队。
 
      稽民国《嵊县志·卷三十一·杂志·金石》记载:“护龙刻石。此二字刻游谢乡红字岩,字体未详,相传为崇祯间童维坤书。”若“护龙”二字为童维绅于崇祯年间所书,考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年号,即元年(1628)至十七年(1644),前后在位十七年,而童维绅于崇祯六年(1633)在摩天岭一役中捐躯,是年夏天已驰援大名(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则其书“护龙”二字的时间,应当在崇祯元年(1628)至崇祯六年(1633)夏赴大名剿寇之前。
 
     民国《嵊县志·卷二·建置志·都里》记载:
 
      游谢乡,在县东北三十里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都。领图五;领里五:康乐、明登、宿星、暝投、吹台;领庄七十五:张岙、盛溪、仁村、石舍、上塘、乌坑、前岗、车衕、沙坂、上店……屠家埠……里坂、沙园、南山塘……漩水湾、张墅、大湾、碑山……白岩、塘丘……强口……谢岩、仙岩、西鲍、后张、禹溪……八里洋……童家、花山……挂壁铜锣。
 
      民国《嵊县志》印行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上可知,其时的游谢乡辖区较大,包括今仙岩镇、下王镇,以及剡湖街道部分,甚至包括浦口街道的屠家埠村。
 
      民国《嵊县志》只记载“护龙刻石”在“游谢乡红字岩”,但未明详细方位。23日的成功挖掘,印证了上巅村[7]童元中先生及村老的回忆和判断,即红字岩就在上巅村双溪港口路边,45年前修马路时,被挖掘下来的泥石所掩盖。他清晰地记得有村老曾亲口讲起红字岩上刻有“护龙”斗方大字,雨后字体泛红,故有红字岩之谓。
 
      当天重现的刻石崖面最下方,左右各有朱漆手写“民新公路指挥部”七字落款和另外两条宣传标语(行书,待释读)。“民”即民主公社,1956年改名民主乡,1958年为里东人民公社民主管理区,1961年建立民主人民公社。“新”即新建公社,1956年与芦山乡合并成立新建乡,1958年为里东人民公社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人民公社。1970年民主、新建人民公社合并,称新建人民公社。次年分开,仍各用旧名。1981年新建公社改名卮山公社。[8]又据《嵊县交通志》“1925—1985公路建设情况表”记载,杨坞线,即杨家宅至坞坑公路,全长7.3公里,于1980年4月开工,1982年8月竣工。[9]开工至今45年,这也印证了童元中先生回忆的准确性。
 
      考诸邑志,与护龙刻石相关的,还有始建于清代的护龙庵。同治《嵊县志·卷八·祠祀志》记载:“护龙庵,即它山庵,在县东五十里十八都上巅。置田二十八亩内,卢田坂田十亩作捨主斋田。道光二十八年,童仍濂重修,并造文武殿、暖阁。”可知,位于上巅村的护龙庵曾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童仍濂出资重修,增建文武殿和暖阁,则其始建年代当更早,即它(tuó)山庵。查《康熙字典》知,“它”一读作tuó,同“駝”(驼)。《汉书·扬雄传》载其《长杨赋》:“驱橐它,烧熐蠡,分梨单于。”护龙庵至今仍在上巅,只不过已改称遗德侯王庙,2016年被登记为民间信仰场所,但村民仍称拖山庵。据上分析,它山庵或原名駝山庵,后简化为它山庵,它、拖二字,音同调异,乡民便俗称拖山庵。
 
     “护龙”二字刻于晚明崇祯年间,护龙庵重修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则其始建的时间应当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诏“赐谥烈愍,祀忠义祠”之后。若按当年诏敕旌表,次年建祠祀成,护龙庵也即民国《嵊县志》所载的“忠义祠”,其落成之年应当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后,至今248年。
 
       然李军达先生撰写的遗德侯王庙历史沿革中说:“村老相传在唐朝已有它山庵,后倒毁。清乾隆年间,乡人在原基上重建,改名遗德侯王庙。庙神王元暐,信众尊称为‘遗德侯王’。”(施钰兴主编《嵊州民间信仰场所选编》第540页,2023年12月,《嵊州文史资料》第31辑)这与邑志所载护龙庵即它山庵于“道光二十八年重修”的史实不合。
 
     考《剡东童氏宗谱序》载:“唐季自国一奉父逸叟避乱入剡,侨寓苍岩,旋卜宅于游谢乡之双溪港口。……按谱,国一子曰朝一,朝二,朝三,朝四。……万十六子曰总九、总十,总十析居上巅,皆朝三之裔……”
 
      又据《剡东童氏宗谱》所载《剡东十里童宗谱源流序》(卷廿一,一七四页)云:
 
       迨至我祖讳良玉,字宏德,大唐宣宗朝及第,拜浙江山河节度使……僖宗朝因黄巢作乱,遂避地迁于剡游谢乡双溪港口,先生潭上居焉,卒葬下庄鸦鹊嘴之原。生子四,长曰朝一府君,讳天才,字经文,唐季出身(生),拜检校太保,银青光禄大夫……诰封王氏梁国夫人,葬下庄燕窠斗。次曰朝二,讳地才,字经理……朝三,讳人才,字经伦……卒葬下庄黄蛇。
 
       按:唐宣宗李忱,公元847—859在位。唐僖宗李儇,公元875—888在位。黄巢起义在公元878至884年。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有《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考剡东童氏世系行传,其“第一世光荣公,字卒䄏,号逸叟,年八十八遭黄巢乱,随子渡江,隐居苍岩,寻复同长子良玉公迁剡东,遂为发祥之祖。第二世良玉,行国一,字宏德,因黄巢乱,渡江来迁剡溪游谢乡。”
 
      据上可知,剡东童氏二世祖童良玉始迁游谢乡,至十二世万十六之子十三世总十析居上巅,称上巅派,为童良玉第三子朝三(童人才)后裔。然考宗谱上巅世系图,自十三世总十(南宋)至二十二世(清顺治、康熙朝)记载甚简,历代人物大多只概记姓字嫁娶生卒,而仕履等多无载,再考宗谱人物行传,惜无童维绅等3人。据2014年宗谱续修族长言,其时有旧谱散佚,故童氏三进士之行传,或在散佚的旧谱卷帙之中。
 
      不管怎样,载录剡(嵊)县史册的武进士,童氏一族占三分之一,这是童氏家族的荣耀。
 
      又,本文开头提及的下童庙,初入邑志在清同治九年(1870)。同治《嵊县志》卷七:“下童庙,在游谢乡十里童。乾隆间,童、王两姓倡建。因仙君祠在强口,不便祈赛,故分建于此,置田演戏。”仙君祠即谢仙君祠,在强口,祀游谢乡乡主谢灵运。其时,游谢、康乐两乡祀谢灵运的祠(庙)共10座,强口仙君祠为总祠(庙)。时强口和上巅、下王均属游谢乡,则下童庙为其中的一座分祠(庙)无疑,与时属康乐乡(乡主谢灵运)桥石头的独山庙(今废)同。
 
1]民国《嵊县志·卷三十一·杂志·金石》:“护龙刻石,此二字刻游谢乡红字岩,字体未详,相传为崇祯间童维坤书。”
 
2]《明史》卷七十二,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25-07-19。
 
3]同上。
 
4]同上。
 
5]张政烺主编《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824页。
 
6]同上。第833页。
 
7]同治《嵊县志》(1870年版)作“上巅”,民国《嵊县志》(1934年版)作“上店”,则“上巅”改名“上店”当在民国时期,而非《嵊县地名志》(1983年版)所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
 
8]《嵊县地名志》,1983年版,第172—179页。
 
9]《嵊县交通志》,1990年版,第49页。
 
主要参考文献
 
1.乾隆《嵊县志》、同治《嵊县志》、民国《嵊县志》;
 
2.《明史》《大明会典》《明职方图考》;
 
3.《宣化府志》《宣镇志》《续宣镇志》;
 
4.《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5.《嵊县地名志》《嵊县交通志》;
 
6.《剡东童氏宗谱》。
 
2025年7月23日
 
                                                                        (童剑超荐稿)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宗亲动态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童永寿的风雨人生与文化守望 (2025-4-22)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清明大祭 (2025-4-5)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子 一所学校 (2025-2-20)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半世纪男子成功寻亲 (2025-2-20)
·荆楚童氏聚罗田 (2024-12-31)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