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行之一]
天下着雨,阴沉沉的,新年1月11日上午到了诸暨五泄童家与家门见面后,他们将过去的传说、故事说了一遍,在此提到了在不远的冠山村童村有一童家庙,过去经常有人去朝拜,香火很旺,因时间尚早,故提出去看一看,童维军说还是第一次听到说原来的村庄还有童家届,以前也没有去过那个村庄。就在准备上车之时,在一门口看到一块碑,长约一米,宽约六十厘米,上有字,铺在小门前,当石板桥用。
它静静的躺着,不知道躺在这里有多少年了。我去看了看,有童字的字样,赶紧用水泼了一下,露出皇清登仕郎几字,又继续用水泼,还拿来抹布来回擦,字体渐渐明显起来,最后能看清楚的是:道光六年十二月,皇清登仕郎童公□(此字已无法分辨)章之墓(堂),后面还有小字若干,也看不太清楚。
道光六年应该是公元1826年,距今已经有190年历史。笔者建议他们把此碑保护起来,最简单的办法是翻个面,把字体朝下。等看到了老谱就知道不清楚的几个字了。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谷的属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谷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通联员童海根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