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整合文献资源 弘扬地方文化--我市地方文化专家童银舫先生访谈
发表时间:2016-01-12 11:07:40     新闻来源:     阅读:1239次
 
整合文献资源  弘扬地方文化
我市地方文化专家童银舫先生访谈
■记者 叶旭蓉
 
 
人物名片:
        童银舫, 1964年11月生于慈溪。曾获慈溪市五四奖章,宁波市自学成才先进个人,浙江省职工读书积极分子,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先进个人,浙江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文联委员,宁波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慈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慈溪市读书爱好者协会——上林书社社长,慈溪市政协委员,《慈溪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慈溪地方文化的研究,已编著出版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共20余种,约500万字。代表作有散文集《流响集》获2007-2008年度宁波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主编《慈溪名人故事》获2001-2002年度宁波市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创作奖银奖,《慈溪爱国民间故事选》获2005-2006年度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慈溪民间歌谣集》获2009-2010年度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第三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慈溪民间故事集》获2011-2012年度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 2012年,获省政府颁发的从事地方志工作20年以上荣誉证书。
     30多年来,童银舫先生在我市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整理作出了不少贡献。最近,台湾著名宋史研究专家黄宽重教授专程来慈溪访问,与担任《慈溪市志》副主编的童银舫先生互赠了自己的学术著作。黄教授对童银舫先生所取得的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史料翔实,见解不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前不久,童银舫家庭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记者:您在地方文化挖掘、研究、整理方面比较全面,请您谈谈侧重在哪些方面。并且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方面的爱好,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
     童银舫:关于什么是“地方文化”,学术界有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化即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化就是指本地特色性的文化现象。我对地方文化的研究,谈不上“全面”二字,侧重在地方文献上,因为没有文献资料,就根本无法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我对地方文化发生兴趣,源于1979年的县境调整。早在我出生前的1954年,慈溪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境域调整,老慈溪县只留下观城和鸣鹤二区,其余分别划属余姚县、镇海县和宁波市,而原余姚北部的浒山等六区划入慈溪。我生活的村子很特别,自古以来属于余姚,以后修329国道后,将村子分成南北两片,北片就在1954年先划属慈溪,一个村分属两个县; 1979年,南片也划属慈溪县,又成为同一县的人。那年我16岁,正好读高一,我就向学校图书室借这方面的书,想了解慈溪、余姚两县的历史,但学校这方面的书很少,没能满足我的好奇性。于是我向县图书馆借阅,当时我没有借书证,借不到书,书店也没此类书籍,所以一直惦记着,以后凡见到与慈溪相关的资料,就抄录下来,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
    记者:请您谈谈慈溪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地方文化的研究与整理对我市文化强市建设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童银舫:近年来,慈溪有关部门总结出了四大地域文化,即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和慈孝文化,分别从慈溪区域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生产经营、民俗礼仪四大方面来提炼和概括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渊源,也为广大慈溪民众所认同。 2012年,我市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慈溪的决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渴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把文化作为品质之城幸福家园的魂和根,努力建设“人文慈溪”。我认为,对慈溪地方文化的研究,就是起到正本清源、认祖归宗、摸清家底的作用。只有弄清了“我是谁”,才能知道“我能做什么”或“我该怎么做”。一个城市的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却是根本,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灵魂,而文化讲究传承,有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基因。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就是要探究地方的命脉所在,即地方文化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是单凭个体力量能够完成,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尽管有人已对慈溪的围垦史、移民史、青瓷史作过研究,也出了一些专著,但对整个慈溪文化的研究还缺乏整体的深入的挖掘与整合。
    记者:据悉,您每年阅读书籍100部以上,每年要写3-5本读书笔记,作为一个公务员,您是怎样安排看书的时间?您偏好哪方面的书?在您的心里,书放在怎样的一个位置?
    童银舫:我很幸运,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爱好很吻合。读书,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从事慈溪史的研究,完全离不开书籍。凡是与慈溪相关的书,我都喜欢看。如历代方志、家谱、乡人著作。一个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如果看书不动笔,许多有用的史料就会找不到。以前我喜欢做卡片,日积月累,各类卡片就有上万张,再按类装订,用起来特别方便。我的《溪上流韵》《慈溪家谱》《慈溪书画家》等书,就是根据平时做的笔记整理而成。现在有了电脑,上网检索很便利,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许多史料网上仍找不到,就做笔记,并且网上的很多资料并不可靠,需要甄别和考证。有些人太依靠网络,结果闹出笑话。
    我的工作很忙,每月要审阅、修改志稿几十万字,来找的人也很多,真正能安静下来看书写作的时间不是很充裕。就得充分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晚上读书,已成无法改变的习惯。所以基本上,双休日和节假日我都在办公室,没人干扰,效率很高。至于书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我曾写过《书是我的第二生命》一文,这里不再重复了。
    记者:作为一名著名的藏书家,您至今藏有多少书?曾获怎样的藏书荣誉?您收藏的书籍有什么特色?
    童银舫:我根本谈不上什么“藏书家”,虽然1996年曾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十佳藏书家庭,以后又被评为宁波市首届书香家庭、浙江省第六届学习型家庭和首届全国书香家庭,但与那些真正的藏书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我对藏书没有清点过,大概有二万余册。书满为患,家里和办公室到处都堆满了书。去年水灾,放在地下车库的书刊损失了约三千册。我收藏的书大都是文史类,其中慈溪地方文献占了很大比率,但很少有古籍善本(古籍多为影印本和复印本),因为我讲究实用,不是为藏书而藏书。凡慈溪人的书,我都尽力收藏,如余秋雨和洪丕谟的书,都各有上百种。他们的盗版书也收,因为研究有用。
    记者:作为上林书社社长,您觉得我们慈溪读书的氛围如何?读书人该怎样读书,才算真正的读书?如何才能构建和提升我们的书香城市?此外,书社活动有什么鲜明的特色?书社在带动全民读书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童银舫:慈溪历来比较重视读书,我曾写过《慈溪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一文,对慈溪藏书史作过梳理。从文献记载看,慈溪在宋代就有藏书楼,清代周巷镇景氏东白楼和师桥沈氏抱经楼藏书均逾万卷。上林书社是在我市全民读书月活动中产生的,由政府倡导,读书爱好者自愿参加。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读书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但纸质的书,应该是主体。当今社会,纯粹的读书人已难觅踪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读书只能是个体的一种业余爱好,但形成全民读书的氛围,却极有意义。上林书社只是读书人的一个平台,五年多来,书社围绕“品味书香,感悟文明”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读书讲座,征文比赛,签名赠书,编印《上林》杂志(13期),出版《上林文丛》(110种),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编印的小丛书“对慈溪地方文化建设来说,的确蔚为大观,已经构成不朽的建树,足为里程碑纪念碑,在全国也有示范的意义”。上林书社的系列活动,团结了一批喜欢读书写作的人,在全国民间读书界占有一席之地,为全民读书活动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贵报和《联谊报》分别也作过报道。
    记者:您作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请您谈谈我市民间文艺方面的情况。
    童银舫:民间文艺范围很广,分为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指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市曾作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并内部出版了一本民间文学集成。我从2001年担任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以来,编辑出版了《慈溪名人故事》《慈溪爱国民间故事选》《慈溪民间歌谣集》《慈溪民间故事集》,今年正在编辑《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慈溪卷》。值得一提的是,“徐福民间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我们还创办了全省第一本县市级民间文学杂志《大塘河》,已编印10期,发表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推介了一批民间文艺人才。
 
                                                       原载2014年9月10日《慈溪日报》(童化平推荐)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宗亲动态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童永寿的风雨人生与文化守望 (2025-4-22)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清明大祭 (2025-4-5)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子 一所学校 (2025-2-20)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半世纪男子成功寻亲 (2025-2-20)
·荆楚童氏聚罗田 (2024-12-31)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