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认为,马克思新闻思想,经过160年的历史演进,具有独特理论魅力。
在如今媒介社会中,大学生面对着周围汹涌而来的海量新闻信息,社会阅历并不丰富的他们,很容易迷失。用什么价值观念和理论标准来评判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这是一个事关大学生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他是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也是当今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权威人士之一。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童兵
●记者 马可远
童兵近况
如今,给童兵画一张速写,可以如此描绘:清晨,复旦大学校园内,一个中等个子、头发银白、身体前倾的老人,手里拎着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黑包,快步走在路上。年过七旬的童兵,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同学有时昵称他为童爷爷。
2001年,童兵再次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两典一笔”的传统。“两典”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和文史经典”,“一笔”指“新闻练笔”。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选读是“两典”之核心,也是学院的专业课程主干。
在童兵教授之前,夏鼎铭教授主持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是学院重要的新闻理论课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的前身。
“当时复旦想开马克思新闻思想课程,我在这方面有所研究,所以就回来了。”
这门课不好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做过多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与思想政治课程差不多,枯燥无味。与此同时,在全国开设新闻专业的600多家学校中,鲜有开设马克思新闻思想专业的。
童兵不信邪,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觉得,马克思新闻思想经过160年的历史演进,具有独特理论魅力。开设这门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独特价值与理论脉络说清楚,让大学生信服。
“在如今媒介社会中,大学生面对着周围汹涌而来的海量新闻信息,社会阅历并不丰富的他们,很容易迷失。用什么价值观念和理论标准来评判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这是一个事关大学生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为上好这个课,童兵花了不少心思。“我读硕博期间,已通读了50卷马恩全集,再结合新闻理论,相对比较容易。”童兵上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每周二上课,童兵都会先抽出20~30分钟时间,让学生串讲一周新闻宣传的情况、成绩、不足。童兵的课一般早上8点开始。他经常提早半个小时就到教室,为的是能与早到的学生交流。“听听他们想些什么,关心什么新闻。”
经过不懈努力,看上去这么枯燥无味的课程,经过童兵之手,变得炙手可热。2010年5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去年,全国4000门精品课程中,精选120门作为精品中的精品,童兵的也在列。
目前,童兵的课程已成为复旦大学学生最多的平台课和人文核心课程之一。每年有2000名左右本科生选修该课,超过新生总数的三分之二。由于选课人数特别多,光童兵一个人教不过来,后来以童兵为带头人,组建了5人团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这个团队中,教师们会根据各自的特点专长和研究偏重,每人负责一个板块和阶段,最后资源共享。青年教师的加入让教学团队的结构更加稳定、合理,增强了教学和科研实力。
在团队合作中,几位教师渐渐发展出互助机制。形成了独特的“串讲”制度。每个 学期有一到两次,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见到这门课程的其他老师。比如,童兵就会出现在林溪声的课堂上,为林溪声的学生们讲解《新莱茵报》时期的马恩新闻论著。
目前,童兵还担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大学生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志德书院院长等职务。
回首故乡
时光倒流72年。
1942年11月,一个兵荒马乱的深秋,童兵在绍兴出生。
童兵的幼年在奔波逃难中度过。
出生没多久,童兵家族迁往金华躲避战乱,随后四处奔波。在四五岁时,童兵父母定居上海。
“说实话,我幼年时对绍兴没有什么印象,只是听父母多次说起过。”
在父母的话语中,童兵模糊勾勒出绍兴老家的情形:在西郭门外的城郊处,生活并不富裕。房屋前面是路,房屋后背有一条河,下午有小船划过,童兵父母有时会花点钱,从船夫手中买一些小鱼改善伙食。
1963年,刚考上大学的童兵跟着金华的舅舅再次踏上绍兴的土地。
“我们去纺车桥河沿看了舅婆,还去昌安门外看了奶妈。”
奶妈的生活非常清苦,让童兵印象最深的是招待他们的几道菜。一碗霉干菜,一碗花生,一碗南瓜花,再加一点饭就是全部。“当时心里很有感触,觉得等读大学有工资后,要给奶妈寄点过来。”
不过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在童兵读大学一两年后,奶妈撒手而去。
此后近20年,童兵奔走他乡,很少踏足绍兴。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童兵回复旦大学任教后,与绍兴的交流才多了起来。
回学校后没多久,童兵听说复旦大学的一本学术期刊《新闻大学》是由绍兴日报社帮助印刷的。“当时觉得很自豪,家乡的媒体在帮助我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童兵多次来绍兴做关于新闻理论和宣传报道方面的学术讲座。
1997年,童兵在香港做教学交流,受凤凰卫视创办人刘长乐邀请,参加凤凰卫视的一个招待会。在宴席上,童兵遇见了吴小莉,一聊天才知吴小莉是新昌人。“我和她说,如果有一天绍兴办了大学,我会去义务教学,这也算是我为家乡的进步发展想做的一点贡献。”
新闻博士
在读中学期间,童兵的愿望是当一名地质勘测队员,可以到处走走看看,为祖国寻找宝藏;对文科兴趣反而一般,因为觉得文科就是坐办公室,没劲。
到1963年时,中国开始“反修”,动员学生干部考文科,做“反修”、“批修”的一线战士。童兵受影响,考虑选择文科。当时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是文科中的一面大旗,童兵决定报考复旦新闻系。“当时记者行业有句口号:‘相机胸前挂,任我走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能让我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职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老师经常晚上到学生宿舍来给学生读报评报。“像余家宏老师、伍必熙老师每次都要让我们分析当天的报纸,今天的头条是什么,这则新闻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等等。”
1968年,童兵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军区骑兵五师十五团。一年多后,童兵又被分配到辽宁锦州铁路局的《锦铁消息报》做记者编辑。这份《锦铁消息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很细的分工,所以基本的新闻生产流程童兵都做过,这些对童兵后来的科研和教学有很大帮助。
文革期间,因为多种原因,很多报纸都遵循“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北大清华批判组)”的路子办报,这让童兵无法接受,也是后来童兵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巧合,童兵所在的报社有一个记者是北大地球物理毕业的,很早就准备着考研。在这位记者的带动下,童兵也报考了北大。“当时手续很简单,交两张照片就算报名了。”
1978年,童兵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没读几个月,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被划入中国人民大学。“他们来征求我意见,是继续留在北大还是跟着专业去人民大学,我说去人民大学。”
童兵读研期间的导师是中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硕士生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当时我也算是第一批新闻学硕士。”
童兵觉得,年轻时应该啃一些硬书,将来非常有裨益。“我在人大读书时,下了死功夫读经典,50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不但通读下来,还做了四十万字的笔记。那时家庭条件艰苦,每天两个白馒头、一个大茶缸,在图书馆从上午一直泡到傍晚闭馆。”
1981年,童兵硕士毕业后留在人民大学教书。1984年,中国第一次开设新闻学博士专业,童兵立刻报考。报考博士后,童兵的博导依然为甘惜分。读博非常辛苦,童兵将他十年研究倾注在了34万字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由于篇幅过长,在论文答辩时,童兵仅摘出其中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单独成篇提交答辩。1988年5月,童兵通过论文答辩,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
(原载绍兴日报 童剑超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