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童氏》、 童氏宗亲网 通联员 童化平)
尊敬的浙江宗亲会及组委会、全体浙江童氏宗亲,尊敬的全国各地来宾: 大家好!
我是来自浙江宁波、祖籍福建长汀童坊的童化平,我爱好童氏文化与家族事宜缘于我敬爱的父亲的影响和教导:敬宗睦族,弘扬祖德---家父童国荣生前是福建长汀小学高级教师,雁门童氏九郎家族理事会理事,<<雁门童氏九郎家谱>>主笔人之一.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感恩父母、感谢宗亲,今天我有幸受浙江宗亲会的邀请参加本届年会并获得了优秀通联员荣誉,受到热诚的欢迎和友好的接待,感受到了宗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族谊,这既是肯定,又是鼓励,同时更是鞭策,也是一份责任! 传承童氏文化,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去弘扬与发展,是先祖与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辈!我将一如既往去传承!美德中华本,振我童家门! 今天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与激动。借此机会,我向光临这次会议的各位嘉宾问好;对参加会议的童氏长辈、梓叔们问安;对筹备组各位成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和感谢;同时对浙江童氏宗亲会宁波童村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本届年会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著名童氏五杰--第周故里召开意义非凡,童村童氏人口2000余人涌现以童第周为代表性的世界级人物.拥有官方公布78位的教授的"教授村"之称的美誉,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风尚: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良好家风是童氏永恒的风尚标!值得中华童氏学习与传承!本届年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童氏盛会! 更当为贺! 浙江义乌宗亲在2007年创办了全球第一个童氏亲情寻根网站——童氏宗亲网,为童氏交流开创了一个平台,开辟了童氏历史文化的新纪元,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童仕明常务副会长、童晓站长等宗亲历年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辛勤的耕耘,致力促进全国各地的童氏宗亲组织相继的成立。为此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谢意! 台湾童正淙与杭州童惠平宗亲两地携手编写《童氏世系迁涉史》,填补了童氏世系迁涉史的空白,令人敬佩!诸如一批通联员辛勤的耕耘为童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倾注了十分的心血与汗水.中华童氏qq群童华军与管理员们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汗水去管理和维护,为童氏宗亲寻根觅亲在网络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作用不言而喻. 人间有大爱,危难显真情。“9.7云南彝良地震”发生后,童氏宗亲网及时报道了彝良县角奎镇发达马鞍组爷孙俩遇难以及村民们的困难情况,受到了全国童氏宗亲的关注与声援。有宗亲自发的捐赠救灾物资、闲置衣物、有的给受难者家属寄去了捐款。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告慰罹难宗亲、激发起受灾宗亲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坪上乡红岩村宗亲童绍伦的二个儿子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打工时不幸同时溺水身亡。悲剧发生后,安徽童氏宗亲会会长童青、童寿春秘书长等安徽宗亲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云南宗亲妥善处理好赔偿事宜,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家族的凝聚力。
我们福建童氏与浙江童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唇齿相依,历史渊源深厚.河南开封童朝山率眷南渡浙江绍兴,始祖万一郎于1127年携四子九郎公经江西避乱来闽宁化禾口石碧村再到汀州府清岩里童坊(长汀童坊镇)定居。据雁门童氏五修家谱记载,我三房(五世祖)千九郎公早期曾在浙江钱塘为官,后任福建新罗刺史十年.浙江常山县辉埠镇童家村先祖童显化,约明代1670年从福建长汀清流迁入.闽浙宗亲情血脉浓于水, 浙江与福建宗亲的交流与联谊,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福建宗亲一年内在童麟章筹委会长的倡导推动下相继成立了泉州,漳州宗亲联谊会,为此童麟章等宗亲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我本人由衷感到敬佩!更是值得我们年轻的晚辈去学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福建宗亲会的成立更加会顺宗心合亲意并努力开展宗亲各项事宜. 祖先告诫:“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为人者当思木本水源,慎终而追远!”在这种寻根问祖的顽强意念惕励之下,我谨记祖诫继承父亲遗志快乐从事童氏家族文化.“联谊与修谱是善事是公益事业,是传承童氏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谐共进,血浓于水,血缘、地缘、人缘是感情基础和组成,是和谐的基础保证。长幼有序,规矩法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爱家乡何谈爱祖国,不能团结家人,何以团结他人。家谱既是家族文化纵向传承的载体,更是族人横向联系沟通交流的纽带,童氏宗亲会联谊与童氏族谱的续修,大大增进和扩展了童氏族人信息沟通、交流、学习、合作的视野和空间。”对此我本人感同身受. 现试举我通过童氏宗亲网与中华童氏qq群这一优质平台.在寻根觅亲及推动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方面的感受体会,借年会之际作一简要的汇报: 一:关于童氏寻根觅亲方面: 1:童远福(笔名童川),四川省乐至县人,经族谱对接考证:童远福是福建雁门堂九郎公第二十四代裔孙,中国当代名医,中医创新特色疗法“综调法”发明人。非常感谢童氏宗亲网这优质平台,让我们分别300余年的迁移外地的宗亲得以归宗! 2:童书华,童志忠,江西赣州七里镇上坊村及义源洞村人,经族谱对接考证:是福建雁门堂九郎公长房武平鲁溪第十四世先祖童子通之后裔。 3:童千平 江西信丰人,经族谱对接考证:是福建长汀雁门堂九郎公第二十一世祖文光,文先之后裔。 4:关于雁门童氏先祖入闽迁徙歌的考证,迁徙历史背景,时间,路径,世代先祖名讳详实确为福建雁门堂九郎公之五世祖千九郎的后裔所写,年代约清朝至民国23年之间.相关考证一文会在宗亲网上另发. 5:童子华 广东河源人,经族谱考证:是福建汀州府宁化雁门堂谨公之后裔,云南昭通镇雄、彝良宗亲、广东紫金、贵州遵义是同宗同祖,族人皆为雁门堂谨公之后,贵州,四川重庆荣昌还有其后裔分布。 6:福建晋江童姓主要在晋江英林镇下伍堡村,福建晋江童姓可以由元朝追溯到唐宋年间,提早了数百年历史,同时校正了《童氏世系迁徙史》中将他们归为翼正公后裔是错误的.(1)在村旁庙宇的碑志上出现有童姓的人名,碑志时间是“元统元年”(即公元1333-1335)。(2)同村的姚姓家谱记载,姚姓始祖的祖婆是童姓。而根据姚姓家谱的记载,其迁徙有近900年的历史了。(3)根据地方志官方公布记载,宋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晋江童孝扬{杨晋榜}中取进士。(4)根据历史及晋江地名办垂询:晋江安仁幼善里(即现在的英林澄江伍堡)英林镇以驻地英林村得名。据传,明末郑成功部属洪天福据此山林抗清,世称英雄,故名英林。综上四点,可以看出晋江童姓的迁徙时间早在1000年以前。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推算,我认为迁徙时间在唐宋年间.《童氏世系迁徙史》主篇台湾童正淙宗亲曾经多次发函与我给予校正。 7:福建建阳雁门美溪童氏始祖无手公(无号翁)唐朝时期为逃避黄巢之乱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由安徽泰州南树下迁于此福地,是入闽较早的童氏,隶属雁门.无手公亲自在美溪栽下樟树,繁衍根深,五叉分开.其五子分为:玉,秦,美,辛,凤五支繁衍.即童玉,童秦,童美,童辛,童凤五兄弟分别分五房发脉发展.其五子的名字来历也由玉溪,秦溪,美溪,辛溪,凤溪依长幼而命名的.江西中童有其后裔7000余人(始迁祖国师公童秦字景山,号凤岗,后唐庄宗时明经出身,官司天台),唐朝末年开始,族人为黄巢所乱,莫知所在,遂自从建宁(即现在的建阳美溪)迁往江西余江中童(当时称“杨坊”),以官职尊其父为“国师公”,有九童一说(九个村镇都姓童)。二世祖童肇,是麻城县令。明清之际,童氏族人开始专事经营眼镜销售,故有“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辽东走辽西”之时谚,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眼镜之乡.福建建阳雁门美溪童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更有名传千载童姓对联与宗祠门联足已证明.《文臣武将美名扬 -赞福建建阳美溪童氏先祖》,《 福建建阳美溪童氏》-----这两篇文章分别已刊发在童氏宗亲网上。 关于寻根觅亲方面由于篇幅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一一讲述. 二: 关于童氏历史文物保护方面: 1:我曾在宗亲网刊发-- <长汀童坊童氏宗祠列入福建名祠>一文.长汀童坊童氏宗祠已由福建政府列入福建名祠之列,而九郎公后裔昌生公祠也正在组织材料申报福建客家名祠。由此笔者联想到,连城十三郎公祠与雁门书院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样很高,建议本家组织力量抓紧申报。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做得好的首推浙江前童古镇(国家4A景区)。前童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们童氏文化的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我们童氏祖先伟大的聪明才智。当然与现在当家人前童党总支书童文斌及历任掌舵人有关,还与前童历史文化深厚密不可分,与童氏宗亲的保护也密不可分。这方面福建与浙江的童氏后裔在童氏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挖掘方面走在了前列。 2: 福建建阳雁门美溪童氏已经着手对古墓的抢救与修膳工作,同时对童氏宗祠,童氏古墓,童氏千年古樟树进行申报工作,可喜的是童氏千年古樟树'获建阳市千年古樟树名号'、福建建阳雁门美溪童氏祠堂荣获'革命老区文化中心"的荣誉称号.童氏古墓等相关问题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进行了汇报 其它事宜正在积极进行中. 3:湖北恩施童氏是施州卫世袭指挥,享有童半城之称是典型的屯堡文化,经引荐与湖北恩施文管所刘清华达成合作意向,目前理顺了湖北恩施童氏历史及名人方面的工作,童氏屯堡文化的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 因为历史文物不可复制.建议童氏后裔自己善加保护以外,还要利用各地政府和机构的政策,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传承这些遗产,如福建申报福建名祠、客家名祠、浙江申报县市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等。 三:几点建议一份期待: 1:修谱必须尊重历史 家谱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考证须严谨,祖宗莫乱认.要实事求是力求资料准确。 2.对历史上涉及政治观点的问题,秉笔直书,需保持原记述的可辩证列注. 3.对本族女子应予入谱,其后代不再记入,娶入女子参与该族繁衍,从简记入。 4.对有功德、有影响的人物,不分男性、女性,列传表彰,并可载入照片,不够立传标准的人物可列表展示,劣迹昭彰者,应点明其过,以警后世。 5.要有奉献的精神。编修家谱是本家族的“公益事业”,是文化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 6.现今修编可借鉴历史经验,成立理事会和编辑部,各司其职,依靠集体的力量可以避免个人认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失误和偏见,这样修编的族谱才能经受历史的考验。 7.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对促进童氏族谱收集、展示和宗亲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将使童氏同胞特别是台胞和侨胞有谱可查、有祠可拜、有墓可祭、有书可鉴。 8.随着老年化加剧,长辈比较熟悉童氏文化与家谱历史,遗憾的是电脑方面不熟练,建议长辈们多多培养、提携年轻的后生们,指导年轻人逐步承担起传承童氏文化的重任。 9.建议各地童氏加强对各种谱牒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同时加强童氏历史文物挖掘与保护工作,期待童氏宗亲齐心协力共同来弘扬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10.建议各地童氏宗亲齐心协力与台湾及海外的宗亲强强联合,期待中华童氏宗亲总会早日成立! 最后,感谢《中华童氏》、童氏宗亲网这一优质平台!感谢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与兄长!感谢家乡福建我的长辈与梓叔,我本人将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能给宗亲们在寻根觅亲方面小有所用.希望各地的宗亲会早日成立,为推动童氏文化的发展繁荣及童氏历史文物的妥善保护与开发.为实现童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大! 建议有更多的宗亲加入到童氏大家庭中!诚恳盼望未来的福建宗亲会,不要忘了我们这些在外工作与创业的年轻宗亲。谢谢。 祝贺中华童氏宗亲会议(浙江年会)在宁波召开 ---即兴藏头祝贺词 童化平 祝 酒高擎喜满堂, 贺 词载韵入华章。 中 兴序曲回天响, 华 盖呈祥族运昌。 童 胄八方同庆典, 氏 源四海共荣光。 宗 恩浩荡家声远, 亲 系隆昌世运长。 会 务传承先祖志, 议 程起拟后裔纲。 宁 贴报喜增祥瑞, 波 影怀春入画梁。 召 见亲人相聚首, 开 怀畅饮话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