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剡溪文化:护龙刻石及...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永登故事:我的祖父是县增广生
发表时间:2025-08-16 13:39:52     新闻来源:     阅读:218次
 
(童僖)
 
 
 
 
      我的祖父是皇清学部奖励增广生。
      祖父单名春,表字子麟。在遥远的故乡永登城中,小仓巷最深处有一座土主庙,他便是在那冷寂的二楼里教了一生私塾,为乡间邻里的子女启智开蒙。一提起这位“童师傅”,乡亲们语气间只有敬重,似庙宇里的静穆烟痕,轻绕人心。
 
      家中老者们偶然会叹着说道:“你爷爷是秀才哩。”《童氏家谱》中祖父所书序文之后用清晰的墨笔落款:“(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冬十月吉日 不孝孙县增广生 春 虔诚谨序)”。这深嵌家谱的“县增广生”,也就是旧时所谓的秀才了。
 
      然而我后来方知,旧时凉州府每一科考的秀才仅有十六名定为正榜,谓之廪生,号为“食廪秀才”,另外十六人则列为副榜,名曰增生——便如扩招多录取了些学生。朝廷拨发银钱也划分等级,食廪者年得六两白银,增生呢,便只有三两。
 
      三两只可勉强购得几捆柴火、换回少许米粮度日;微末生计的清寒之间,祖父瘦削的背影正踩着那吱呀作响的木梯,一级级攀上土主庙二楼的讲室。空荡荡的屋内寒气逼人,冷风由窗外闯入,他裹紧身上的灰布长衫,将一只手缩回袖中用力捂着冻得僵硬的笔。祖父于台前站定,口中之言却如炭火般炽热,字字句句劈开严冬的风声,也劈开了少年们懵懂混沌的前路。
 
      他握在手中的粉笔,常常用半根也余;薄薄一块胡杨木板涂上锅灰充作黑板,倒是可以写上数遍,再擦掉又用。偶尔他也步行远途去乡邻家里上门讲学,长衫洗得泛了黄白色,步履沉沉踩踏田埂蜿蜒的小道。天冷时脚下一双靰鞡鞋沾上湿泥冻得梆硬,他佝偻着腰身缓缓向前挪移;衣襟口袋深深鼓起,装着自家炕上烘出来的青稞饼——那干硬的一点点食物是赶路时的盘缠,却也不时要摸出来塞给那些家贫饥饿的学生们。
 
     一年三两个银子攥在手里。祖父的私塾便设在这城角偏僻的土主庙上,大约庙产的租金不菲,但他从未短缺过孩子的纸笔笔墨。旧日薪俸被祖父数过摸罢,最终却像初雪落在贫瘠土地上那样,融化成了一页页供稚嫩学子习字用的薄纸,和一把又一把分出去的秃笔短毫——那半额的俸禄,他竟又掰作了双份。
 
     童师傅的称谓不是刻在功名簿上的纹绣,实乃乡音口舌磨平成的淳朴印记。土主庙二楼的讲台与这块木牌,便如一张沉默而安稳的纸,托举着他半生的粉笔灰与三尺微命的光亮——他终究是把自己当成一颗微弱的种子,用尽了自身全部的血肉,播散在黄土坡前孩子们人生的起点田垄里。
 
      多年以后的某个傍晚,我缓缓踏着吱呀作响、依旧熟悉的老楼梯重新登上土主庙二楼。窗格筛入夕阳,空中细微的尘埃泛着古旧的碎金微光。那方深色的黑板历经沧桑仍旧悬挂墙上,其上粉尘浮泛如初,映着夕阳,无声地映照着——仿佛许多年前那些半消融的雪与三两只银两,终究在时光深处缓缓渗入泥土,如今已开出满室宁静的余音。他自微薄俸禄中掰下的光和暖,竟以另一种形式长存下来,成为后人脚步下,一种比银子更沉重、比星宿更悠远的不朽恒产。
 
      原来这世界真正的“广生”,并非那榜文卷首上的银两额数,而是生命自身燃尽了所燃成的烛焰,光之所播,暖之所至,将荒原的夜野一寸寸垦成不熄的光明田地。
 
     其实,我自小就没见过我祖父,但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听村里人说起他。一村子人都会说、会讲童师傅的故事。
 
     小时候只知道祖父叫童春,字子麟,在永登县城小仓巷土主庙二楼上教了一辈子的私塾,四邻八乡的人们都称呼祖父为“童师傅”。
 
      2010年,我准备整理一下我们童氏家谱时,从三哥家将祖父的照片拿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将相框背面的小铁钉一个个拔下,去掉厚纸板的垫片,突然,相片背面那秀丽的小楷毛笔字呈现眼前豁然一亮,“面相本人系童氏十世培清公之伯子也,单名春,字景山,学名钟灵,子麟又其字也。自号五知子、忍辱山人、吃亏学子。生于清光绪甲申岁(1884年)夏六月二十一日子时。
     十二失恃,赖父蘜育,勉绍祖风,民初代教,荏苒卅载,幸蒙天佑,子非三凤,孙至八龙,年近古稀,康强逢吉,虽贫若此,有何伤焉。
戊子(1948)春正月廿六日本人自述”
 
 
     童氏高祖童养蒙(童氏新谱世祖),壮游行伍,军营有功,官至庄浪营苦水堡都司(从三品武散官)、补游击(从三品),故后诰封“昭勇将军”(正三品)。
 
     四世祖童生童叶谋英年早逝,其妻薛太君守寡寿登八十八时,蒙皇恩奉乾隆皇帝圣旨建立清节妇童母薛淑人入祠堂立牌位建牌坊。
    《甘肃新通志》卷八十三·人物志·烈女八·一百七有载:
    “童生童叶谋妻薛氏平番人年十七夫亡抚孤克振成立守节七十一年卒
已蒙旌表”
 
      注:守节七十一年“卒”有误,因该是守节七十一年时已蒙旌表,我祖寿登八十八岁时受旌表赐银30两建立祠堂 、牌坊,
     我祖薛太君享寿九十五岁无疾而仙逝。
 
      甘肃巡抚常钧、布政使吴绍诗、平番县儒学正堂均送对联。
      巡抚甘肃兼理茶马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常钧大人赠金字对联:
     “冰霜为心,赋桃夭于十七,正欲绿树长春,茹茶茹饭,虽贫贱而志益坚;松筠矢志,分釵凤于廿三,讵知红叶中折,惟俭惟勤,历周甲而行不渝。”
 
      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吴绍诗大人赠金字对联:“青年矢志,骨傲冰霜,树松柏之清风。饮泣寒门,幽静不争赏识;白发完贞,心坚铁石,表坤帷之奇范。寿登杖国,德徵堪记春秋。”
      凉州府平番县儒学正堂撖成均赠以匾额:“松心柏节”,又赠以对联:“妻代夫劳孝德贞风辉鹜宿 母成父道幽心静骨树坤维”,又赠以对联:“一点贞心祥发桂兰成大叶 八旬眉寿茂同松柏享长年”。
 
     五世童克振遂入国子监学习,贡生。
     六世童希傑在凉州府文庙儒学教学多年,他的学生在凉州府试中多次入榜过半,被村人誉为“童半榜”。
     其子七世童尔象、童尔勺均列榜首一二。后童尔象、童尔勺、童尔田弟兄三人均为“乡饮大宾”修职郎。
     祖父的伯父童文旌“做幕关外”(给哈密帮办大臣明春当红笔师爷十三年),清庭赏赐花翎同知(正五品衔)分省即补知县(有官职无实缺)。
 
      祖父的父亲、我的曾祖父(十世)童文理,字培清,号雅振,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六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二月初一日,享年八十三岁。童氏家谱记载:“清授奉政大夫,世之世泽长,家声远者,虽曰,先世世德之藏,亦由后启者修德之所致也,如我先父培清公者乃祖父宝泉翁之季子也,同胞昆弟五人俱业儒时,当清道咸之际,家道颇康,文艺鼎盛,内有伯叔兄弟济济绳绳,我先父不过一小童子耳,安能覘其长哉。孰意不数年间,而适遭同治兵变,我父具远识之才,独能告曰父母,先结亲于金沙沟孙姓,后运粮搬家于彼处,谅不致同蹈沟壑之苦,又不料食尽庄陈,我童氏一家五十余口,东逃西散,不知所终者良多,只剩我先父胞兄弟三人,忍饥渴,耐劳苦,拼凑过度,未遭厥难,幸也。我大伯父(文旌)乘机出关游幕(哈密钦差大臣营内特地用为幕宾十余年),二伯父(文林)赴凉(武威)游学。我先父入城寄宿至戚,复又寄身00,迆后关内肃清,至光绪元年(1875),祖还乡归里,扎庄务农,至十年,伯仲二祖相继还家,天伦畅叙。生子二人长春、次正乃至十一世。”
 
      祖父出生于1884年(甲申年),属猴,1954年仙逝于塘土湾老宅,享年71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不再允许设私塾,祖父便离开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小仓巷私塾,先到了塘土湾村校教了两年,1951年,祖父离开家骑着栆骝走马到岔口驿(原属永登县管辖,1957年划归天祝县)他的岳父家所在地去教义学,由于教私塾习惯了,对义学不适应,遂于1954年回归故乡塘土湾后不久就病逝于塘土湾老宅。
     祖父也极其疼爱几个孙子孙女,常听我二叔以及我姐(生于1937年)和哥哥们说起他们的童年趣事。在那个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姐姐说他们却有零食吃有新衣穿,还有那来自隔辈的爱。那爱,让他们的童年闪闪发亮。
      祖父的一生,也是比较辉煌的。
      相传,塘土湾文昌会始于清朝乾隆时期,由村里夫子主持,每逢七月初七“七星魁首”魁星爷诞辰之日,在村土地庙(内供有文昌星牌位)举行童子祭奠魁星爷和孔圣人仪式,杀祭羊一至二只,童子每人杂碎一碗,白馒头一个,羊肉一份带回家。该仪式源于北斗七星魁星是魁首,有独占鳌头之意,意为学生通过纪念活动,刻苦学习,发奋努力,争取夺魁,独占鳌头。
 
      解放前的1928年开始,以至解放初的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我们塘土湾村都要在私塾老师的祖父童春或老夫子朵正繁的主持下,在村子里的土地庙举行文昌会。
 
      该仪式源于北斗七星的魁星(第一颗)的诞辰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为了纪念魁星爷,村里的文人墨客们就把七月初七定为文昌会的日子,纪念意义是鼓励青年儿童孩子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夺魁。
      文昌会是我们塘土湾村人们纪念文昌星、魁星爷,教育孩子、家长们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地方活动。
       1958年停止活动。2013年8月13日(农历七月初七)恢复文昌会活动时,众乡亲捐资捐物、捐献土地、争取资金、投资投劳,扩建了庙前文体广场和部分活动室、休息室、办公室以及娱乐场所和体育健身器械器材等。
       2022年在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捐献资金 10万余元,历经四个月的工程施工,翻修了土地庙的大殿、重新油漆了钟亭、牌匾、新修建了两侧厢房四间、休息长廊,更新了部分设施,善男信女们有了信心和欢心,孩子学生们也有了发奋学习努力上进的精神头,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和奋斗,我们塘土湾村的土地庙焕然一新,香火旺盛,人气聚集,士气高昂。
 
      村里还流传着祖父民国时期打官司的故事,由于塘土湾村的十里店(今庄浪河大渡槽下)正好处在汪家湾和塘土湾(马场沟)的交界地方,汪家湾村的大绅士汪云于1938年向民国永登县府状告塘土湾村的屈家抢占了汪家湾的地盘在此地修建了马车店,由于此地距离县城十里地,屈家遂取名十里店。
 
      由于汪云是永登县有名的大绅士,状子递呈县府大堂,国民政府永登县长李铨德下令,即刻将案犯屈能伸拘押到县听候发落。
      县政府的班头子气势汹汹的来到塘土湾,要抓屈能伸到县府监狱,听候县长大人发落。屈家老大儿子屈尽忠李代桃僵代父去县城监狱(今友好街解困楼的地方)坐牢一月有余。
 
      屈能伸原籍是天水秦安县人,他二十岁时挑着货郎担做生意来到塘土湾后定居此地。
      屈能伸在打理马车店生意的同时,请在县城教私塾的塘土湾同乡童春老先生书写诉状打官司,据理力争,官司遂见分晓。
 
      祖父童春到了县衙,由于秀才身份,向到任一年的县长李铨德(青海互助籍)行了拱手揖让礼,在一阵“久仰久仰”,“失敬失敬”的客套语后,祖父童春出了个对联上联说:“文能提笔安天下”,县长微笑后对了一句:“武可倚剑定家邦”。祖父连忙说:“县长佳作!佳作!”又出上联道:“东西南北皆兄弟”,县长稍作思考后即对“赵钱孙李是一家”。县长遂后出句“好酒无需三口品”,祖父捋了一把胡子不紧不慢的摇头晃脑的回对道:“佳联偶有千里重”。
 
      李铨德县长见祖父童师傅所对对联相当工整,遂连连作揖,口里诺诺道:“真是佳对,真是佳对!”口中赞颂,连忙离座,前往台下,口中高喊“让座”!堂下随从即刻让坐于祖父童师傅。
 
      经过双方辩论,经县长“明察秋毫”的审理后,国民政府永登县长李铨德判令该地为塘土湾所属,屈家胜诉赢了官司,即十里店所占地方属于塘土湾。
 
     祖父当初到永登县城小仓巷子里面的土主庙(二楼)教授私塾时,租住在十王庙巷子里面何家(我姑父家),后来,永登县参议长高贻式(字钰如)邀请祖父到库陀里的高家大院里去居住。
     据龙岗小学当过校长的张国良校长说,祖父给永登县参议长高贻式去世后当“斋爷”,撰写对联、祭文等,曾经轰动永登县城。
      据我二叔讲述,民国时期,祖父在村子里颇有口碑,不光是学识,更是他的为人。祖父不但会教学,还会看病,村子里的许多人都受过祖父的接济和帮助,困难户看病不收分文。东庄子(现四社)上的满姓盲人,庄子里的人都称满瞎眼,会抽签、算卦,一辈子有吃有喝,其卦语、签袋就是我祖父亲手书写、制作并教会怎样使用的。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年),我的曾祖父童文理七十三岁大寿时,祖父的同窗、故交、好友,永登县(当时为平番县)的文人墨客蒋登瀛(武胜驿道顺村人、前学部注册侯诠训导、宣统元年(1909)岁贡生、永登县原政协主席蒋灵秀的祖父)、闫纯儒(前学部注册侯诠训导邑贡生、祖父的妻妹夫)、何其忻(坪城乡火石洞村河家圈秀才、三姑夫何子平的叔父)、何膺卿、张尚仁、时克明、张延龄、袁世俊(中堡镇中堡村光绪年间举人袁国统之子、秀才)、张玉和、纪龙官(曾任国民党永登县书记长)、张钦等作寿帐、祝辞、贺画六条幅(蒋登瀛撰,闫纯儒书,张延龄画),两联四画,寿联是“海屋筹添无限数,渭滨车载乐康年”。贺画上半部分是祝词下半部分是延年益寿、白头富贵、龄高八百、松龄鹤算画作四条屏。
祝辞是:
     “翁 孝廉和之(童尔象,字和之。误,应为熙之,童尔勺字熙之)之重孙,宝泉公之季子也,幼而聪明,长而古道,赋性正直,存心仁慈,勤慎持己,和厚待人,度志深宏,无畦径狭隘之弊。学问纯粹,有大雅名儒之风。虽家中不盈而拯急济贫即倾囊倒箧在所不计,每于地方公益无不竭力维持,尽心保护,树榆之硕望也。忆自同治兵变,众皆流离失所,而翁独未出里干坐享安宁,虽云懿戚之周恤之,翁素行之所致也。迤后翁又笃志向学,乃因长兄(文旌)作幕关外,仲兄(文林)游学永凉,兼以家有遗传,耕读不宜偏废,于是弃学就农,整理一切。翁不惮烦苦,为女相攸,为子课读,以恢先祖之绪而继九世之书香。十数年来,不畏险阻,不避风霜,历千辛万苦而课读之志,仍不废哲,嗣钟灵之克敦品历学不负,翁之辛苦终遂,翁之志愿名列繆庠荣继九世矣”。
     祖父一生治学严谨,他的学生闫某赴凉州府一举中的入泮,但祖父仍然把闫某叫到他的学府让他天天听他的讲课,认为闫是差学生,他怎会考上秀才呢?就是考上了也不行,还得继续再学习。
      祖父在县城教书三十多年,经常帮人写信、写诉状,还代部分穷人打官司,由于祖父是秀才,进了县衙,知县、县长经常和祖父以对对联、吟诗为见面礼,辑手拱让,施以太师椅上座礼。祖父曾为永登县参议长高钰如当斋爷、撰写祭文、挽联、主持祭祀仪式。
 
      祖父的一生也还算顺遂,这得益于他聪明、勤劳、身体好、能吃苦。祖父忠厚、善良、慈悲、大爱,他是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身为他的后人,我很自豪,我会像祖父一样,把爱洒向人间。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谱牒史料
·前植铁基 后洒碧血--用国家档案演绎童镇陞关天培前赴后继担任广东水師提督的故事 (2025-7-1)
· 童振藻藏云南珍稀地方文献汇编(全四十六册) (2025-6-12)
·传承童氏红色基因 赓续童家红色血脉 (2025-6-2)
·驻防上海的江南提督童镇陞 (2025-4-3)
·方孝孺与前童之八——振宗兴族 (2025-2-21)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